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教育的烦恼(原)

(2018-09-16 14:39:49)
分类: 教育随笔

继续教育的烦恼(原)

2018-04-18 19:44:54|  分类: 教育随笔

 

当好一名老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过去,我们说“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 后来变成了“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缸水 再后来,人们认识到老师只有固定的水是不够的,应该有涓涓不断的细流才行。 读书学习是常态,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教师,要想迅速成长和提高,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无疑,继续教育是提高每一个在职教师自身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必须承认,继续教育的初衷和理念是非常好的,刚实行继续教育的几年,效果也应该的极其显著的。

以前寒暑假的继续教育培训,或请名人讲座,请一线名师演讲或授课,或指派老师代表外出学习取经……大家都觉得比较有收获。后来发展成网络学习,远程授课培训,最初也很时尚而且有效性强。但慢慢的,大家对多媒体的运用已非常普遍而娴熟了,而且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学习或查找,因为这个指向性强,只要教学需要,或对教学有帮助,无需要求,自己就会找上门去,取其所需,这种学习其实是最有效的。

继续教育就有些行政任务化了,往往撒网太大,内容太多,又有些不太切合实际,形式枯燥而无趣,每个视频太过理论,又很长,谁还会有长久的兴趣和耐心?所以,老师们越学越有抵触情绪,学习自然就有些水分了。到现如今,大多基本就是花钱走走形式。不完成视频学习,没达到规定的学时,考试不合格,没有心得体会或总结,就相当于你没完成教学任务。何况还关系到评职晋级,与调资挂上了勾,谁敢不完成?

于是,视频放完了事,听没听只有自己清楚,反正任务完成就行了。答题或心得体会,网上差不多都有现成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如今也很适用吧?这一弊端,主管部门也许早就看到了,他们不从根本内容上(精简、实用、有趣)去探讨研究,以求进行有效的变革,只一味用堵和卡的方式把问题简单化。

为了杜绝大家偷懒,视频学习往往设置成30分钟左右输一次姓名,后来改成15分钟。上学期,我们又改成三两分钟点一次鼠标,否则自动停止,搞得人烦不胜烦。暑期很多任务勉强完成,寒假前又是一堆任务,还没等大家喘口气,这期新的任务又来了,几十个视频,每个视频都是三四十分钟或接近一小时。考试也换了新花样,由以往的统一试题,变成了每人随机生成试题,三次考试机会,三次不合格,就必须打电话找主管部门申请重新考试。

我好不容易学完,可以考试了(60分钟),第一次考试差2分,第二次考试超时10秒作废,连试卷都没资格提交。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我得慎重,谁知一打开,说我三次机会用完,我瞬间傻眼,我明明只考了两次,为何就默认三次了呢,后来我使劲想了下原因,是不是因为网络不畅,我刷新了呢?反正搞不懂!一个字,烦!

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一上班就像打仗一样,层出不穷的各种忙,以及无形的压力,虽说有寒暑假,那实际是拿平时的过度透支换回来的,难道主管部门就不能让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看几本自己喜爱的书?或让老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彻底休整一下,以期养精蓄锐呢?非要搞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而且越来越变本加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表明一个这样的观点: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休息才可能更有效地从事教育教学!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下,这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自身修养,本是好事一桩。但“好事”的效果是否能够奏效,还取决于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培训能够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教师需求,而并非走程序的“假”、“大”、“空”,那么相信老师们也不会再将培训当作一种负担了。

比如,国家出台了骨干教师培训大计划,地方教育机构也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诸如“某某工程”、“某某计划”,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很多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未必符合实际。很多老师在忙碌完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外,即使到寒暑假休息时间,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硬性规定必须发够多少篇教研文,必须记够多少页学习笔记,否则,规定时间的培训完成不了,继续教育证上大章就盖不了,影响就不是一般的大了。而再仔细想想,这些培训,对实际的教育教学,究竟有多大的促进,还真的不好说。

……

总之,各种名目的培训,不仅占用老师们的假期生活,更有甚者,还干扰到了老师们正常的工作。继续教育原本是好事,现在却让人倍感烦恼,不学不行,学了就真能有益、致用?只有广大老师心里明白。

无论什么事,务实尤其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