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侧耳倾听”,可是,您会想到这可能是听力障碍的一种表现吗?听力障碍——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耳背、耳聋——是能够治愈的吗?对目前应用于耳聋治疗的助听器、人工耳蜗,您了解多少呢?耳鸣——这个像噩梦一样困扰着许多人正常生活的症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现代医学条件下,能够治疗耳鸣吗?日常生活中,哪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却让我们的耳朵很受伤?我们又该如何安全用耳,积极地保护听力呢?《民生开讲》为您邀请国内著名听力学专家、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专家委员张建一先生,和您一起“善待我们的耳朵”,系列节目,敬请关注。
【本期开讲嘉宾】张建一,国内著名听力学专家、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听力学专家。张建一先生80年代初从事人工耳蜗研究工作,是我国人工耳蜗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和他的团队为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张建一先生从1989年开始,坚持在临床一线从事助听器验配工作,经验丰富,善于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
专家提醒,老年听力问题不可忽视!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中,60%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问题;听力障碍不会直接危害生命,非常容易被人们忽视。
听力出现问题的表现:1、经常要求对方重复说话;2、经常听不清语言,尤其聚会人多时;3、电视机的音量开得很大;4、经常听不见电话铃或门铃声;5、音乐不再美妙动听,唱歌跑调等。
导致听力障碍的原因:1、药物致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的药被称为“耳毒性药物”,对耳朵的伤害非常大;2、噪声致聋;3、老年性耳聋,如由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病、糖尿病等造成的耳聋;4、突发性耳聋。
耳朵主要由耳廓、外耳道、中耳和耳蜗组成;其中外耳道是声音传输通道;中耳将传入的声音放大;内耳,也就是耳蜗,将声音进行处理、解码,听觉中枢产生音感。
听力障碍分为三种类型:1、传导性耳聋,如耳道狭窄或闭塞,中耳炎导致的耳朵放大功能出现问题也属于传导性耳聋;2、感音神经性耳聋,问题主要出现在耳蜗部分;3、混合性耳聋,既有传导性也有感音神经性耳聋。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四个表现:1、听得见,听不清(言语分辨率下降);2、说快了,听不清(反应速度变慢);3、人多了,听不清(抗干扰能力丧失);4、小声听不见,大声又难受(听力功能的动态范围变窄)。
专家提醒,当耳朵有疾患以后,经过治疗无效的情况,医学上被称为耳聋,因此,一旦耳聋是没有什么治疗意义的。特别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是听毛细胞的损伤,一旦出现是不可逆的。
专家提醒,耳聋,尤其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一定要做到早期干预,目前干预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助听器;二是人工耳蜗。其中的助听器主要针对有残余听力的人群,而人工耳蜗主要针对中重度或者全聋。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助听器的要求是:早发现;早配助听器和坚持戴助听器,对症验配助听器不仅仅能改善听力和提高听力,更重要的是保护患者现有的残余功能。
目前助听器的技术由模拟信号助听器发展到数字化、智能化,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前的噪声问题,同时更好地解决舒适性和清晰度的问题。
专家提醒,佩戴助听器一定要对症、个性化的验配,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
如何预防听力障碍:1、安全规范用药;2、远离噪声,特别是随身听,专家建议分贝最好不超过80,每次时间不超过1小时;3、控制好老年基础疾病;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要熬夜、不要抽烟酗酒、不要情绪化等。
耳鸣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生活方式,如:情绪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有关,治疗上,就全世界范围来说,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中医中药或者一些物理手段,多数是缓解症状。
目前,听力障碍的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长时间戴耳机,另一个原因是生活工作压力过大。
专家提醒,耳残如果不是特别多,正常人群并不需要特别经常地进行采耳,如果需要也建议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
专家建议,游泳或者洗澡之后,最好将耳道里的水吸干,佩戴耳塞也是一种很好的防护。
验配助听器的三个原则:一、准确评估听力损失;二、对症选择助听器;三、对症调试助听器。
===================================================================
【缓解工作疲劳的小动作】转目。双目从左向右转14次,再从右向左转14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常年坚持,可使眼睛运转灵活,去内障外翳,兼能矫正近视、远视。
【缓解工作疲劳的小动作】踮脚尖。人在踮脚时,由于双侧小腿后部肌肉的收缩挤压,可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环,从而缓解下肢酸胀及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具体做法:双足并拢着地,用力踮起脚跟,保持2~3秒,可重复多次。
【缓解工作疲劳的小动作】梳头。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平时每天可梳头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梳头一次。
【缓解工作疲劳的小动作】伸懒腰。伸懒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缩,使瘀积的血液被“赶”回心脏,从而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所以,常伸懒腰在促进人体肌肉收缩和舒张、增进肌肉本身血液流动的同时,还可带走肌肉中的代谢产物,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缓解工作疲劳的小动作】深呼吸。深呼吸可以促进人的肺部排出浊气,增加肺活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加快血液循环。
【胃有“四怕”】冷: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交替都是高发期,寒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养胃。胃痛、腹部不适,消化能力降低,这时进食生冷食物就会引起或加重胃部不舒服的症状。
【胃有“四怕”】晚:食物从胃排空、进入小肠消化大约需要两小时,晚饭吃得太晚会导致胃肠道没有时间消化,从而使消化功能出现异常。
【胃有“四怕”】多:吃得太多会导致胃酸、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分泌增加,超出分泌能力,可能会导致胆管胰管等相对狭窄、梗阻,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胃有“四怕”】坐:刚吃完饭不适合马上坐下埋头工作,因为胃肠的消化需要有足够的血液保障,如吃完饭就工作,血液供给大脑,胃肠得不到消化所需的循环血量,非常影响消化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