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10-03-24 16:41:25)
标签:

区宇俊

星座名博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须菩提

四句偈

杂谈

分类: 佛经解读

文/区宇俊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三品 <wbr>如法受持分
                         (图片源自网络)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意为第十三章,依法领受修持自然段。“三十二相”意为有三十二种异于常人的特征。《大乘百福庄严经》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祖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圆满相好的业报。在他庄严的色身中,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特征称为“相”,约略可分为三十二种。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当时须菩提对佛祖说:世尊,应该以什么名字来命名这部经呢?我们应该怎样来供奉和修持它呢?佛祖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吧,就以这个名字,你应当供奉和受持。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说般若波罗蜜,即不是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依你说怎么样?如来我有说过佛法没有?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佛法。佛祖又问:须菩提,依你说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微尘算不算多?须菩提回答说:很多呀,世尊!佛祖接着说: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如来我说都不是微尘,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而称为微尘。如来我说的世界,亦不是世界,只是为了表达而称为世界。须菩提,依你说怎么样?能够以三十二种形相得到真知卓见、大彻大悟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说的三十二种形相,即不是三十二种形相,只是称为三十二种形相。佛祖接着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子一样多的身命去布施,或者有人把这部经和四句偈等去为别人作解说,这些人很有福。
    中国古代有一个大辩士、名家学派创始人名叫公孙龙 (约公元前320~250年),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叫做“白马非马”,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
   对于一般人来说“白马是马”是一个常识问题,就如同说“我是人”一样无需争辩,可是经公孙龙“白马非马”这么一说,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怎么“白马不是马”呢?
   孔子有一位六世孙叫做孔穿,是当时的一个大名人,为了驳倒公孙龙的理论,专程去找公孙龙辩论,结果被驳得无言以对,败下阵来。
   辩论场所是选在赵国平原君的家里。看来孔穿很会选择场所,在一个富豪的家里辩论,那里的环境好,可以使思路清晰、增强胜算。
   双方施礼之后,孔穿首先发难,对公孙龙说:“一直以来我听说先生的德义高尚,早就愿为弟子,但是不能认同先生您‘白马非马’的学说!请您放弃这个说法,我就拜你为师,愿做你的弟子。”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成名作,要他放弃倒不如杀了他,他若是肯放弃,那就不是公孙龙了。只见公孙龙不慌不忙地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之所以出名,是由于‘白马非马’的学说罢了。您现在要我放弃它,我就再没有什么可以教您的了。”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别人为师的人,总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不如别人吧?现在您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您先来教我,然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公孙龙不愧为一位大辩士,几句话就令孔穿处于被动状态,不知如何应对。在教训过孔穿之后,他又宣传起自己的理论,引经据典地说:“这个‘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您的先祖孔子所认同的。孔子尚且认同它,您能不认同吗?”
    于是公孙龙向孔穿讲述一件孔子往昔的轶事:“当年楚王曾经带上珍贵的‘繁弱弓’和‘亡归箭’去云梦猎场打猎,不知何故却把弓箭弄丢失了。随从们请求楚王派人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国的人丢失了弓箭,也是楚国的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这件事后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到家。应该说是人丢失了弓箭,也是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公孙龙说完这件轶事之后接着说:“照这样来看,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认可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却不认可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这是错误的。”
    最后,公孙龙做“结案陈词”,严肃地对孔穿说:“先生您遵奉儒家的学说,却反对先师的观点;希望跟我学习,却叫我先放弃所教的东西。这样做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无法做你的老师啊!”
    公孙龙的一番话,说得孔穿无言以对。
    其实“白马非马”这个有趣的命题,本来是战国时期稷下一个名叫儿说的人最先提出,后来经公孙龙的发扬光大,演变成了一种学说。至于它的本意原来是想表达什么,后人现在已经无从查考。
    也许读者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吧?怎么能说白马不是马呢?其实他不是诡辩,是别人没有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罢了。“白马非马”这个命题重在对“非”字的理解。这个“非”字不能解作“不是”,而应解作“不同于”或“不等于”。它想表达的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白马不等于马,白马只是属于马类之中的其中一种,不是马的全部,并不是说白马不是马,也不是说白马不属于马。如果白马等于马,那么骑马就必然是骑白马了。凡是“等于”的东西都是两位一体,同义而异名,换言之即是概念相同而名称不同,两者是可以互相调换着来说的,就象我们说佛祖就是世尊,世尊即是佛祖的道理一样,两者可以划等号。其二,是说白马的“白”表达色(颜色)的概念,“马”表达形(形体)的概念,色与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表达毛色,后者是表达种属,两者不能够混为一谈。如果色与形只是同义而异名,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分别,那么有人骑白马岂不是等于骑黑马?
    公孙龙的理论是属于现在形式逻辑的内容,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人们不容易弄得明白,再加上文言文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才引发了当时的一场大辩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这篇经文。佛陀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话听起来跟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似乎一样,实则不同,不能认为佛陀说的和公孙龙说的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佛陀想说的是,微尘也好,世界也好,并非实有,只是众生感官的产物,是属于幻象一类。我们汉人为了表达这种感知的幻象,让别人明白自己想说什么,就用微尘和世界这两个词来表达。其实要表达这种幻象,也可以用其它词表达,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就是用了不同的词表达,我们汉人根据他们的意思翻译为这两个词罢了。再说,即使是我们汉人,也可以用其它词表达。比如微尘可以用巨人、魔王、小虫、蚊子等任何一个词表达;世界也可以用飞机、大炮、导弹、食肉兽等任何一个词表达。总之我们喜欢用什么词表达都可以,只要是能够让听者明白我们想表达什么概念即可。因为客观上没有一粒真实的微尘存在,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存在,用什么词表达都是在表达一种感知。所谓微尘也好,所谓世界也好,全都是因心而生,因心而现罢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忍耐不住了,心想明明到处都有尘埃,明明是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存在,这是确切看得见、摸得着的,怎么能够硬说是虚幻的呢?这些读者之所以不相信世界以及万事万物是虚幻不实的,是因为自己的认知还停留在感官认知的层面,是以自己感官的认知为依据之故。圣人与凡夫的重大区别在于,圣人懂得以“心”来认知世界,凡夫只懂得以感官来认知世界。凡夫认知世界就象电影的剧中人一样,会认为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只有看电影的剧外人(圣人)才知道那是虚幻不实的。如果我们象圣人一样,抛开自己感官的认知,以理性的“心”来认知,那么就会明白万物皆空这个真理了。所以,我们要明白宇宙人生的实相,首先要跳出六根的认知才行。关于这个道理,读者在读过此经文之后,可以再参阅拙文《凡圣问对》、《解读心经的智慧》和《区氏时空还原论》等有关论述。
    (转十四品)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九月九(回文诗) 第十三品 <wbr>如法受持分                        置业投资有玄机 第十三品 <wbr>如法受持分

区氏时空还原论                            金刚经智慧解读 (第1品至第12品)

2010年吉凶方位排座次 第十三品 <wbr>如法受持分                   宝宝起名关乎一生成败

风水的原理                                风水理论中的最大陷阱

易经容易的经                            凡圣问对

易学是科学之母                            八字的强项与弱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