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连清净都不能贪

标签:
分行诗一首散文诗一章艺术与诗歌的关系一篇明月残荷摄影 |
分类: 明月诗画摄影 |
今天,流水声小了
落叶高几寸,只一晚,
几株高大野樱,被回马的秋风
赞美了一番,花开二度
子夜,野菊花的盈盈软语
就把山谷装满了
清清的药香,当自己是一朵
我茹素,人味儿偏淡
前几日难挨,过河小卒
一个回马——
将了自家的军
那久远的一颗星,熬出了
多少沧桑,才有了
一对隐形翅膀,那一鼓作气
把我放牧尘间,和光同尘,一个
生老病死的皮囊,总在夜晚
烽火连城,殃及的池鱼,一次次
没能跳过龙门,这世间——
连清净都不能贪……
一贪,就闹心,这会敞亮些
是用一整块痛苦打磨的
一粒粒镶嵌,我掬水一杯
试图看个究竟——
暗中的一波波闪耀
……
上山,见一树熟透的野海棠
凝露滴红,我摘下一枚
正要入口,太阳冒出了
突然的光临,我咀嚼
真真的,咬了一大口阳光
实实在在的,被噎着了——
饱饱的,融融的
在我的五脏里,弄弦飞仙
称之为诗——御心,御神
一滴滴消融着肉身
鸟语婉转的上方,盛开着
一个永远,用整个星空
在等我们
那时没有岸,天地都是一片混沌。一个生灵的啼哭唤出了太阳,太阳身后跟着月亮,调皮的星星在小河里嬉戏,五颜六色花把家安在了小河边。
一个夜晚,婴儿变成了小女孩,那条小河好像变宽了;
又一个夜晚,小女孩长成了美少女,对岸的那条小河比以前更宽了;
又一个夜晚,那条河越来越宽了,有一个美丽的白衣女人,痴痴地望着对岸:白衣女人在想,那么多经过的事,她在想,很多想不通的事,她在想。
她有些烦,长大了怎么会不安,心里怎么这么乱,怎么有怨又有恨,有一大堆的要求和向往?
她问过小鸟,问过野花,问过云朵和风,没有答案。
她白衣飘袂,痴痴地望着对岸,她依然黑发飞扬地望着对岸——
在一眼看不到边的对岸,她苦思冥想……
又一个失眠的夜晚,女人已届中年,又过了一个夜晚,女人成了老女人,她用混浊的眼神看着对岸,她闭上双目,坐在对岸,时光悠悠,流水潺潺,老女人白发苍苍,白衣素然,她没有了时间的概念,她苦思冥想……
又过了多少年,冥想了多少年,参悟了多少年,入静了多少年……
突然,她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笑声——老女人在一个不由自主微笑的,瞬间,看到了一个婴儿的笑脸,那久违的脸——
老女人的声音:“现在没有怨没恨了,一个问题也没有了。”
白衣女人的声音:“经过的我都感恩……”
突然,没有了遥远的岸,依然是清亮亮的小河,捞星星的小女孩,一朵白云在水中变化灵动,像一个魅影。
《诗网络》年度诗人访谈(诗意人生:第七期)
(七)华夏云客:明月老师,您一边写诗,一边绘画,看了一些您的摄影作品,能把一滴水融入的瞬间倒影都清晰地拍摄出来,能感受您的诗心氤氲其中,可以说诗在画里、画在诗里,诗画摄影三者之间相互折射,如影随形,您是如何看待诗歌、绘画以及其他艺术的关系?想听听独到体会。
李明月:我想我可以画画是源于我写诗,我没有画过素描,没有美术功底。是诗歌的想象力,让我把一大堆不相干的事物,合成一幅画面,带领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在这片天空里,继续挖掘自身与存在。如果我不写诗,没有诗歌仗胆和文化底蕴,我不可能一开始画画就进入创作。很长时间是黑白小画养活了我的一日三餐,有一报纸专栏名称,用的就是“李明月诗画”。
那一时期,每当我想通了一个心结,开悟一事,心里亮堂一点,我就会写一段诗意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变化,再配上一幅画,这个方法对我挺有效用。通过能看见的文图载体,再经过理性思考,形成一次新的挖掘,看似在感性诗意的文字中,呈现出内在的理性秩序。其实不是为了开专栏而写画的,是因为内心的需要,把已经形成的文图作品,换些许柴米油盐。准确的说,那一时期的文图专栏,记录了我的修心过程,列举两段:
我们从外在的事物寻找快乐,“快乐”像是一只黑鸟,它从不栖息在一节枝头多停留一会儿。一场徒劳的追赶从入出到日落,几乎耗费了我的一生。一天我走过一个池塘,发现一池春水悠悠,水是由内向外荡漾的,似有所悟:真正的快乐,应该是由内向外满溢的。那么,我们要改变寻找的方式,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快乐的源头。
我曾执着于爱情,以为爱情是生命中唯一寄托和希望,我被爱情弄得一次次遍体鳞伤,我执着于名利金钱,以为有名有钱才能消除内心的不安,很多年的苦苦追求,虽然“功成名就”,但弄得身心疲惫,元气大伤,可我的内心依然不安……经过了一个个夜晚,突然一天,我感到身体内部有些敞亮,似乎有些明白:凡是我执着追求的,都是让自己伤害最大的地方。
在2004年,我整理一些心路文图,主动投稿“21世纪出版社(江西)”,2005年出版了绘本(黑白画)《美丽心机》。2011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向我约稿,我把“修心的过程”,汇集成《每个人都是一盏灯》《每件事都是一扇窗》(图文全彩),另外两本《幸福的妙方》《智慧的锦囊》是从我近十年的阅读中,那些打动我的经典箴言(哲学、儒释道、文学、科学等),用我的绘图诠释,文言文的白话翻译是我的感悟解析。此套书(李明月灵性绘本系列)在2013年出版。这五本书,是我弥补生命流失和修心的见证,这些见证都反映在我近期的诗歌中。
这些文字,都是经过真实事件参悟,在我的心里发酵,成了诗化真实和一幅画面。
每次我给动物画眼睛时,心里都发愁,但每次画完眼睛,都超出了我的现实表达。在给动物们画眼睛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充盈着爱惜和怜悯,我想把小动物画得灵性可爱,我有足够的耐心,且一心不乱。这时我是神性的,超越肉身和技术的。我享受这个时刻,感到有不了解的“什么”,藏于我的体内?或是我的宿世因缘,每当感到自己清心如泉,爱在其中流动,我的肉身之手难为表达之际:神性君临,写诗画画超出了我在尘世间的储存,或者说神性存在,同样是我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我从自己画的小动物中体验自身,所有的存在都不容易,都很艰难。一段时间后,我也成了素食动物。在广州我喂了八年流浪猫,现在山区我喂野生猕猴,和许多猴子都相互认识了,进山见不到群猴,我就大声喊:“乖乖下来喽,没吃的下来喽……”,每次把群猴喊下山,觉得自己挺有面子的。
艺术和现实是相通的,你画动物时,你只当是画一幅画,那是画不到妙处的,心中有爱才能融通。此刻的“通”,就超越了技术层面。我认为写诗画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彰显个性,关键是能否通过艺术形式、挖掘自身与存在——每个人都是一群古老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带着古老的生命信息。艺术是以各种形式来表现生命的存在,艺术的终极就是生命源头的信息。
我小时喜欢唐诗宋词,尝试写了些,可以说我在诗歌上花功夫是最多的,也是一直不满意的。一支笔,一张纸,写诗似乎成本很低,也不用什么特别器材。但是,越是这种表面看来没成本的,很多人可以为之的,确是要花费最高昂的生命代价。这种看似随意可以分行的文字,蕴含着生命的奥义。一首好诗,亦是人类生命的精神高度,是用尘世的痛苦和孤独打磨出来的:渗透着生命觉知的上方境界。
在2008年,广州的一个春天早晨,我突然觉得自己内心有种干净的感觉,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干净感,我体验了一种真实的轻松……我曾认为,只要人存在,就会孤独,孤独和生命存在是伴生的。也是2008年,自己的心量拓宽了一些,爱心多了一些,看见别人的好能乐在其中了。很长的时间,孤独没有来造访我。似乎得到一个真空妙有的大宝贝:自己体验了才相信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真实不虚的本质……方知孤独感是自己的心量不够,没有修为到一定的火候。
诗歌的内涵就是诗人的修为——我们只是借用诗歌,纵横意象,深度思考。画画的视觉功能比例大些,红蓝黄三元素成为各种色彩的总合,要表达的画面可以用形象支撑,也可抽象。可以画素描练习功底,也可像我这样直接从创作中练习功底。当然,在另一层面,是诗歌、哲学和传统文化在我的画中起主导作用。
我把发现的写进诗,山川河流,花开花落,我在其中,用诗歌的光线连成一个整体。天地宇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我的心是分裂的,我的眼折射的就是残缺。当我们的内心干净了,干净才会透明,透明才能真实地反应大千事物——诗歌就是我们从尘世的腥风血雨中,炼就的七彩光……
如果一个画家、音乐家或从事其他艺术者,内心里没有诗意,就不会把一项艺术做到最佳。因为诗歌是一个人生命骨子里的,差这“一口气”,就不能抵达峰顶,欣赏全方位的景观。
诗歌和所有艺术都是相辅相成的,是所有艺术的本质中心。
答华夏云客九问(全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5db5f0102w8hr.html
采访诗人华夏云客:http://blog.sina.com.cn/u/1502877493
《诗网络》http://blog.sina.com.cn/u/2768173582
明月随拍:秋天的莲塘,和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