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冰沁于心阿柔大寺格鲁派旅游 |
分类: 神州大地 |
【P2】从卓尔山下来,往金银滩方向走的时候,就会路过阿柔大寺。也许,你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因为除了那座高大的牌楼式大门外,几乎看不到整座寺庙。而且这里几乎没有游客,非常的清静,环境十分优雅。
【P3】走进阿柔大寺,便能发现这里是多么的安静。整个寺庙,除了修行的僧人和朝拜的信徒外,几乎看不到游客。极具藏族特色建筑,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巍峨壮丽;四周的绿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显得鹤立鸡群。
【P4】大经堂是整座寺庙的主体建筑。琉璃金顶,雕刻精美,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堂内佛灯莹莹、香烟缕缕、彩幡飘飘,藏经阁庄严肃穆、经卷浩瀚,麻尼孔红墙碧瓦、井然有序,如意塔一字排列、形似迥同,内容各异,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既是藏传佛教信教群众的重要活动场所。
【P5】我们一行人走到大经堂外面时,听到里面有敲鼓和诵经的声音,便打算进去参观一下。一位同行的女伙伴先进去,很快就出来了,紧接着我进去,才发现门上写着“女士禁入”。看来这还真是一个未作为旅游景点开发过的地方,还保持着藏传佛教的传统。
【P6】于是,我和几位男同胞进入大经堂,顺着声音走了二楼。只见四位僧人围着一个方形小桌席地而坐,其中一位僧人用一根木棍类的东西敲打着面前的小鼓,和其他三位僧人一起念着我们听不懂的经文。我们小心翼翼地站在旁边,动也不敢动,生怕打扰了他们。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他们诵经,虽然听不懂他们念的什么,但的确能有一种空灵、脱俗的感觉。
【P7】下楼后,我们在寺庙里参观。一位僧人迎面走来,双手合十,向我们鞠躬,我们也学着回了一个礼。僧人用夹生的普通话给我们介绍这座寺庙。阿柔大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当时,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青海传教,该部落头人华桑加布和桑杰加等人请三世达赖到目己驻牧地,奉献大批布施。三世达赖在这里曾讲经传法,为以后建寺奠定了基础。
【P8】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进京途经青海,阿柔部落头人又迎请五世达赖到部落,请求建寺。后经五世达赖允准,由夏扎大喇嘛和阿柔然坚巴克尊嘉措二人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为“具喜宏法洲”。
【P9】阿柔寺最初为一座静房,30年后,献寺于阿里达尔罕曲结。里达尔罕曲结后又称“阿里呼图克图”,其第二世罗桑丹巴热吉出生于阿柔部落,曾入藏学经,返回后扩建阿柔寺;第三世桑丹巴达吉建立显宗学院,完善各种法会制度,寺僧增至400 人,发展成一座正规寺院。
【P10】听完僧人的介绍,回顾历史,再次欣赏这个神圣的院落,去感受它神秘、博大的同时,最能吸引我们眼球的便是它的建筑风格。阿柔大寺多采用汉式歇山顶和藏式平顶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在坡顶正脊之上安装宝塔、火焰掌、四角安套兽、铜铃、筒瓦或琉璃瓦屋面,斗拱悬挑,飞橼出檐,四角起翘,明快轻盈,平顶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轮、宝塔、宝伞、布幡等装饰,琳琅满目,光彩耀人。
【P11】而且阿柔大寺处在安静幽雅的山坡之中,依山就势,靠水临壑,高低错落、重迭而上、突出重点,不强调群体轴线对称,建筑疏密结合,平坡交替,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形成多种空间,具有地方自然景色。
【P12】寺庙布置中最特别的就是内部精美的壁画,更加丰富了宗教建筑艺术。壁画多采用青海黄南“热贡”艺术的手法和技巧,别具一格。壁画多表现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四大天王、菩萨、度母、护法神等形象,以佛的活动、佛教故事为主要内容,表现出了人物活动、高原自然风光、河流山川、飞禽走兽、亭台楼阁、草原风貌、花卉彩云等,景物丰富多彩、栩栩如生。
【P13】进入寺院看到得最多的便是嘛呢经筒,也叫转经轮。这写经筒大多用木头或金属制成,筒内装满了佛教经咒。在藏传佛教信徒中,尤其是老年者几乎人人手中都持有这样一个这样的嘛呢小经轮,不停地从左向右顺时针摇转着,叫做转嘛呢经轮,每转一次等同于念了一遍筒内的经文。
【P14】一般念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哄。是藏传佛教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经咒,深得僧众信徒的尊崇和信仰。
【P18】
【P19】
地点:青海省 海北藏族自治州
时间:2013年7月27日
摄影:冰沁于心
鸣谢:6人游旅行网
配乐:白母度心咒
了解更多旅途趣闻,请关注我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