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冰沁于心带上老婆游天下白鹿洞书院庐山旅游 |
分类: 神州大地 |
【P1】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四大书院”,并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几大书院虽然相距甚远,除了应天书院处于闹市之外,其它三个书院都是依山而建、绿树环绕,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P2】走进庐山五老峰,汽车沿着蜿蜒纵深的马路开了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后屏山的南侧。远远的就能看见,群山绿树之间掩映着一组亭台楼阁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P3】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P4】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出现,则让白鹿洞书院闻名天下。朱熹在任南康太守时,亲临书院废址踏勘考察,主导重建了白鹿洞书院,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就连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
【P5】从方位格局上看,书院座北朝南,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P6】书院环境优美,风光如画,门前贯道溪上的拱桥和桥头矶上的小亭与碧水青山相映生辉,成为古道来书院的前奏,成为书院的标志和景观。
【P7】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使得整个书院山水齐全,环境优雅。
【P8】门前的石碑庄严肃穆、数目翠绿参天,给书院塑造了一种高雅的气氛。
【P9】光贤书院,现在已经改为朱熹纪念馆。有意思的是这个繁体的“贤”字,上面左侧是个“臣”字、右侧是个“忠”字,意思是只有忠于国家的臣子才配被称为贤者。这也体现了当时书院的一种文化。
【P10】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
【P11】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
【P12】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顶部挂着一块“万世师表”的牌匾,两侧分别立着孔汲、孟轲、颜回、曾参等儒家四圣的石刻画像,后面还有写着“忠”、“孝”、“礼”、“节”四个大字的石碑。这些都与其他几个书院保持一致,可见古代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P13】
【P14】
【P15】
【P16】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P17】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里有当年朱熹讲学的桌椅,以及他为书院定下的教条。《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P18】书院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书法之精,在全国除收藏碑刻为主的文保单位外也是罕见的。这些碑刻是白鹿洞书院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兴衰和活动,从史料上充实和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P19】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
【P20】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P21】书院的环境不只是院墙周围地带,应是整个三千亩山林所及的范围,包括那里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包括其中的桥、亭、古道等人文环境。环境是一个大系统,要以千亩山林为主体划定书院环境范围,含卓尔湖、鹿眠场在内,实行全面、系统、完整的保护。
【P22】
【P23】
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白鹿洞书院
时间:2013年7月11日
摄影:冰沁于心
配乐:春江花月夜
了解更多旅途趣闻,请关注我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