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生”曾国藩给我们什么启示?
文/陈锋
曾国藩出身于“半耕半读”的草根之家,他从7岁开始上学,先后在衡阳、湘乡、长沙、北京等地求学,直到28岁中进士。这20多年下来,学费、书本费、寄宿费、餐饮费等加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这期间,他先后三次进京赶考,每次都要走80多天才能到达皇城考场,这一路的差旅费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啊。
据笔者一番考证,在曾国藩风风火火中进士、入翰林的背后,原来他是一名“特困生”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他的上学经费是如何筹措的吧。
曾国藩的上学经费来自家乡的几亩地。曾国藩出生的湖南湘乡,现在属于正“崛起的中部”,那时候在全国还是农业落后的山区。他的祖上留下来几亩薄田,算是全家的“铁饭碗”。毕竟,那时候的农民做梦也想不到袁隆平的超级稻种,稻米亩产不过百斤。曾国藩的上学费用,是用稻米换来的,也是用长辈们勤劳的汗水换来的。
曾国藩的上学经费来自发展小农经济。曾家靠那几亩薄田,只能维持家庭生计。但等到曾国藩兄弟姐妹好几个时,人口一多,吃饭就是一个问题了。为此,
——曾爷爷积极向土地要产量,用白纸黑字总结出了的一系列耕种经验,但离“科学种田”还有很大的距离,收效不大;
——曾爸爸一边应试科举,一边在村里搞起了民办教育。可是毕竟是私塾小生意,生源有限,营业额和净利润都不多;
——曾妈妈勤劳能干,发展小农经济。她很会喂猪,但那时的生猪一年也长不肥。出栏慢,换钱自然也慢,经济效益一般般。
以上这些举措,虽然不可能使曾家富起来,但能进一步提高人均纯收入,也能为曾国藩上学多积攒一些花销。
曾国藩的上学经费来于向亲友“借钱”。以上两种渠道,在满足家庭衣食生活的前提下,已不能承载曾国藩上学的费用。在曾国藩三次去北京赶考前,他的所有差旅费用和考试费用都是曾爸爸曾妈妈借来的。亲友历来是借钱的首选。在曾家的亲友们当中,曾国藩的同族叔伯、姥姥家和大舅家相对富裕,是曾家主要的“债权国”。
不过,向亲友借钱的事,家里是一直瞒着曾国藩的。直到曾国藩在京城做了官,当了翰林院的教习庶吉士,他才从一封家书中得知家中举债累累,生活很困苦。据曾国藩自己估计,他家欠债有六百两白银之多!
由此可见,曾国藩确实是一名“特困生”。我们从“特困生”曾国藩身上,能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1、人穷志不穷。贫穷是诞生志向的温床,安逸是入殓志向的福棺(《心灵公寓》语)。经济上的拮据能使一个家庭保持奋发向上的干劲,激励家人想办法,找路子,增加家庭收入的来源;生活上的困苦能塑造家庭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不论物质生活多么困苦,都要让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曾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砸锅卖铁也要读书,终于如愿以偿。
2、教育是投资的宝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论是家庭对读书的重视,还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增值效应”。教育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特仑苏”。近200年过去了,“不让一个贫困生上不起大学”成为国家口号,助学金、小额贷款等也相继出台。可是,小学的贫困生呢?中学的贫困生呢?
3、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只要认准了目标,就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之努力。考出一番功名,是曾家梦寐以求的大事。如果只靠曾爸爸曾妈妈曾爷爷,那么曾国藩就早早辍学了。为了让曾国藩上得起学,实现这个最高理想,曾家省吃俭用,广开源路,借钱举债,举全家之力,集全族之力,借亲友之力,千方百计自筹资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案例。
篇后语:曾国藩和他的曾氏家族,历来崇尚“节俭”。曾大人吃饭不过一品青菜,所以有人曾经幽默曾国藩,借此说他是“一品宰相”。曾国藩的家庭给了他节俭的好品质,让他一生受益。他深感节俭的价值,并在家书中多次向同辈后人谆谆告诫:节俭是曾氏家族的立家之本、立业之基。
【透视曾国藩】博文连载:
《博客周年“请出曾国藩”》
《曾国藩是湖南人吗?》
《揭秘:曾国藩的乳名和诨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