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业设计是关键·读王月芬等《透析作业》一书有感

(2022-04-04 07:29:51)
标签:

pplong

转载

分类: 阅读与写作


 

作业是“熟悉的陌生人”。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离作业最近,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和作业打交道,作业是教学基本环节不可或缺的要素;二是我们离作业太远,你看看有哪所师范院校有专门研究作业的教授、有专门实施的作业课程?我们常说教学有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其中作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但有关作业的理论研究却非常薄弱,教师在对待作业的问题上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论的引导;学生写作业往往在校外,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过程基本上不了解,有关作业的指导既缺乏现场的针对性,也少了研究的主动性。

对作业这种“模糊”的认识,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诸多不恰当的行为。教师和家长觉得“多做点作业总是有好处的”,孩子因此而沉陷于作业之海之中,面对着看不到尽头的作业而心生厌烦。那么,现实的作业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哪些因素对作业的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互相影响并左右作业的效果的?本书通过详实的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所做作业的抽样分析,尝试着用实证性的数据和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一、作业的效果与负担

什么样的作业是好的或者适宜的?从作业的效果来看,好的作业应该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对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帮助;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三是学生不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

学生的作业主要有三个来源:学校作业,即学校或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家长作业,即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自主作业,即学生自己选择做的作业。本研究的调查显示,家长不布置额外作业,学生自己也从不做额外作业的比例仅为2.4%。也就是说,至少有97.6%家庭会购买教辅材料,并且学生会做额外作业。

学生最认可作业对于提高学业成绩的作用。那么在上述三种来源的作业中,那种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最有帮助?调查的结果显示,完成自主作业时间对于提高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小学、初中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影响较为明显。学生完成自主作业的时间越长,越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完成学校作业时间对于提高学业成绩的影响位居第二。研究表明,学校布置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有负向抑制的作用,但教师所做的如下一些补救措施可以正向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批改作业的频次越高,教师指出学生作业存在问题或给出解决问题思路的频次越高,教师检查作业订正情况的频次越高,学生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次数越多,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那些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完成学校作业时间长,但对提高学业成绩的帮助却不大。完成家长作业时间对于提高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小,小学、初中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于提高学业成绩而言,家长作业的效果多数为得不偿失,至少无明显促进作用。当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不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家长在一旁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属于不信任的一种表现,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抗拒,从而对作业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作业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研究显示,完成自主作业的时间对学兴趣的影响最大,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完成自主作业的时间越长,越有助于激发作业兴趣。学校作业对学生作业兴趣的影响较小,其主要原因是作业设计的质量不是很高。研究表明作业设计质量高,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几乎所有作业设计质量的要素都会对提高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最大。可见,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是减轻作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条件。对于激发作业兴趣而言,家长作业的效果多数为得不偿失,至少无明显促进作用。这对于那些乐于给孩子布置很多额外作业的家长来说,应该引起足够的反思。

作业负担,是不可回避的问题。2012PISA研究结果显示,上海15岁学生(绝大部分为八年级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为13.8小时。本项作业研究也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再次揭示了我国学生学业负担偏重这一问题。学生作业负担重,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包括学生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学业成绩起负面作用弱化学生的作业兴趣阻碍作业育人功能的发挥

导致作业时间长,作业负担重、作业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比如教师仅以优秀学生的作业时间来预估作业时间,用最优秀的学生来要求全体学生,没有关注到学生差异,感觉到自己所布置的作业时间不长,但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真正所花费的时间要远大于教师的预估;又比如当学校布置作业量少了,家长就会拼命布置其他的作业来填补,让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都变得很长。除此之外,教师和家长的作业观念,作业设计自身的质量,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作业实施水平,学生的作业环境、作业习惯、家长参与作业的方式、作业管理的水平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作业效果。

二、作业的设计与质量

从前面的讨论可知,在三种作业来源中,原本最应该发挥主导地位的学校作业,对学生学业成绩、作业兴趣等的激发都是不理想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业设计的环节出了问题。

作业也是有多个要素所构成的。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作业批改、作业统计与分析、作业讲评与辅导等。其中作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提高学业成绩、保持作业兴趣、减轻作业负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实的情况很不乐观。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关注作业设计,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么是课本的配套练习,要么就是教辅材料上的成套作业。一些学校虽然组织教师编写校本作业,但其中较多的也是照抄教辅材料上的习题,教师自身的设计意图不明显,作业的类型、适切性、作业促进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效能很难体现出来。教师每天花费在作业批改上的时间太多,虽然很辛苦,但因为着力点出现了偏差,这些劳动所换来的成效并不明显。

作业的设计涉及作业观念、作业目标、作业难度、作业类型、作业分层、作业的科学性、作业的结构性等诸多要素。其中,教师、家长和学生秉持的作业观念,对作业的布置和实施等影响重大。本研究表明,在作业具体功能中,不同学段的教师和学生最为认同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最不认同作业“保持或提高学习兴趣”的功能。这会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巩固与练习,而忽略作业的趣味性。小学有90.8%的教师、初中有89.4%的教师认同“做作业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不赞同“多做作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的观点。

在现实情况中,教师有关作业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估计作业总时间、预先做题目、估计作业的整体难度;二是判断每道题的作业难度,估计完成每道题目的时间,调整作业类型与数量;三是明确每道题适合的学生,分析有无科学性错误等问题。总体上看,教师对于作业目标方面思考的频次很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业整体的设计质量。除了要关注作业的目标之外,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丰富作业的类型,除了纸笔类型的作业外,多增加一些实践类型的作业;二是通过作业的分层与分类,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让作业更加具有针对性;三是增强作业的可解释性,作业的指向要清晰,要多采用学生易懂的语言,避免给学生造成额外的理解负担;四是与所学内容的关联度,当学生感觉到作业题与学习内容联系紧密时,就会感觉更有意义,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完成。五是合理控制作业的难度,过于简单的作业,会带来反复操练、机械重复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过于困难的作业,会加重学生的焦虑,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六是把控好作业的总量。过多的作业,不仅剥夺了学生在家的休息时间,而且也侵占了本属于学生在校的休息运动的课间活动时间,这或许也是学生缺乏课间运动,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作业设计的质量,可从作业的解释性、科学性、难度、多样性、选择性、结构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作业的解释性主要是指目标针对性,即作业目标是否清晰、科学、有效等;作业的科学性主要指所设计的作业是否存在科学性的错误;作业的难度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需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加以综合判断;作业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作业类型的丰富性,是否包括了除书面作业之外的其他类型的作业;选择性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选择的余地;结构性主要是指作业整体的难度分布,目标合理性等。上述每一个因素的提升,都与作业的质量呈正相关。

当然,影响作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研究表明,学校的作业管理能显著影响教师的作业设计质量,即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做得越到位,教师的作业设计质量越高。

三、作业实施与批改

作业的实施牵涉到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对于教师来说,作业实施过程包括作业布置情况、作业批改情况、作业统计分析情况等;对于学生来说,作业实施过程包括作业完成环境、作业习惯、遇到困难时的处理办法;对于家长来说,作业实施主要是指家长参与作业情况等。

前面已经提到,学生感到效果最好的是自主作业,也就是说在每天的作业总时间中,要尽可能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自我安排学习活动的时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哲学和科学的产生都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闲暇、自由、好奇心。如果我们将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给他占用了,他们就会觉得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完成的作业等都是由家长和教师控制的,自己失去了控制感。而一旦人失去了控制感,就不会在此方面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由此看来,作业的实施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仔细去掂量。

从问卷调查看,教师主要作业批改方式为指出错误、评分或打等级。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一种理想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面批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彼此更加了解,更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问题。但是,事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学生并不喜欢教师面批的方式,也不喜欢教师采用评语的方式。这需要教师反思现实作业批改中“面批”和“写评语”的问题。学生对“面批”的认同度很低可能和我们的批改现状有关系,现实中可能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面批,因“作业面批”往往成为“训斥孩子”“差学生”“作业完成有问题”等情况的代名词,一个学生被叫去“面批”,会被其他同学贴上某种标签,这会让其在同学中“颜面受损”学生不喜欢“写评语”,或许与教师作业批改中的评语无个性和缺乏针对性,往往不能让学生体会到评语的针对性和价值有关。从学生问卷的结果看,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批改方式“批注,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作业批改之后的统计和分析情况不理想。即使少部分教师做了作业统计分析,也基本还是以主观经验判断居多,客观统计较少,原因分析的证据意识和反思改进明显不足。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的错误,教师改进措施更多的是通过布置相似的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练习,缺乏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对作业质量本身的反思。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从事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并没有随着教龄的增加而实现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上的明显进步了。

 

《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王月芬,张新宇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