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长学校 |

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孩子和你分享快乐:“妈,我跟你说,我语文这次考了第一名。”你一句话堵过去:“考个第一,你很骄傲是吧,也不看看你数学才几分!”
孩子感冒求安慰:“妈,我头有点不舒服。”你的唠叨便开了闸:“叫你要多穿衣服,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后果了吧?看你以后还听不听我的话……”慢慢的,孩子就不太想跟家长沟通,甚至家长一说话孩子就觉得烦死了。
为什么你一说话孩子就嫌烦?
亲子沟通,你有多对,就有多错
亲子沟通平衡点
第一:正确表达,不评论、不命令。心理学家卢森堡曾在《非暴力沟通》中讲到: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观察,有理有据地描述,提出请求,对方会更乐意倾听。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评论,对方会把内容忽略,更以为是在批评、指责他,进而反驳攻击。比如当我们看见孩子把房间搞得乱糟糟、不爱整洁时,如果我们说:“你就是个邋遢鬼,从来都不知道爱干净(表达的是评论),我说了多少遍,垃圾不要放桌上,脏袜子不准放床上(提出的是命令)!”孩子会如何反应?是会立即整理,还是把你推出房门,生气的规定你不准进入他的房间?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把吃完的零食袋放桌子上三天了(表达的是观察到的事实),是第三次发生这种事了,我想让家里保持整洁,记得下次把果皮扔到垃圾桶里(提出的是请求)。想要和孩子沟通,那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正确表达,放下评论和命令。
看过一则小故事。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抱怨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妈妈一愣,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父母过度的唠叨,会在无形中让自己在沟通处于强势的地位,占据孩子想要表达的欲望。只有父母闭上嘴,孩子才有机会说出口。所以,当孩子向我们诉说时,别急着打断,别急着责备,闭上嘴,认真他说完,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三:先做好自己,再成为父母。当我们教育孩子,批评孩子,要求孩子时,我们也该审视一下自己,这些要求,我们自己做到了吗?言传身教,比起言传,身教在孩子眼里更有说服力。正如董卿在在一个采访中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在将来,孩子才会对你,有尊重,有敬意,也有爱。
后一篇:为什么关闭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