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迪:留守儿童怨恨父母、漠视生活,怎么办?

(2022-01-17 14:08:23)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校共育

微信群里有老师吐槽:现在的家长太不负责任了,只顾打工挣钱,把孩子留到家里,什么也不管。我班里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怨恨父母,漠视生活……我也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但是我进不去……

我想,留守儿童之所以仇视父母,与上文这位老师类似的言论不无关系。如今,只要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大家就会谈到父母的不负责任。这些话听多了,不成熟的孩子自然会怨恨父母,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觉得整个社会都欠了自己的……

不仅仅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也如此。一旦学生有什么问题,老师都会去寻找原生家庭的问题。“原生家庭是个筐,所有问题都可以往里装”。于是,不成熟的学生在怨恨父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懒散、懈怠、不求上进……各种调皮捣蛋,寻找了很好的理由——都是父母的错。而我们老师也可以推卸责任——都是家长的错。

然而,家长又何其无辜?

我挺同情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同时我也理解中小型企业家的困境——他们有时自顾不暇,难以给工人优厚的待遇。这些父母实在难以将孩子带到身边……

和上文那个吐槽的老师一样,我的班级里最少有一半学生现在或曾经是留守儿童。然而,抱怨又有什么用呢?就好像医生不可以抱怨病人为什么生了这样的病一样,我们也不可以抱怨,为什么留守儿童的问题那么多。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想办法满足孩子成长中需要的……

2018年新生入学,针对班里曾经的、或现在的留守儿童,我设计了一个体验式活动,特邀几个家长参加。活动前,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眼罩,并在班里找一个搭档,确定好谁是A,谁是B。

第一个环节:所有的A带着眼罩在教室里伴着音乐行走,我旁白:这是我们的人生之路……茫茫人海,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这条路上,也只有你自己。你会遇到什么呢?有坎坷、有挫折、有碰壁,有风雨……谁也替不了你……

第二环节:B不带眼罩,上场拉着带眼罩的搭档A前行(家长上场带自己的孩子行走)。我旁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有谁曾经这样温暖过你,扶持过你?他们是爸?妈?爷?奶?老师?同学……谢谢他们,感谢他们曾经对你的帮助……

然后,调换一下,B戴着眼罩上场……

第三环节:所有同学戴眼罩上场行走,并将不小心碰到自己的人狠狠推开,吼:“走开!别碰我!讨厌!不要理我……”很多学生在这个环节泪流满面,他们想起了自己曾经被拒绝,被冷落,被嘲笑……

第四环节,所有人依然戴着眼罩,音乐变为《感恩的心》,同学们对碰到自己的每一个同学说:“谢谢你!很高兴认识你……”并去拥抱他们……

这是一个极具疗愈效果的活动。过往被拒绝、冷落、被欺负的情景再现时,身边人及时的拥抱,带给彼此温暖……

鲁米说:伤口是光进入内心的地方。因为不堪忍受曾经的被拒绝,而愿意对他人张开双臂、温暖相待。

而最精彩的,是活动结束大家谈感想。

小敏率先回忆起自己做为留守儿童被冷落的经历,泣不成声……其他同学也想到了自己过去曾欺负他人或被他人欺负,一个个红了眼抽泣。我让家长(不是小敏的妈妈,小敏的妈妈没来)去拥抱她,让家长对她说:“孩子,你受委屈了,妈妈心疼你!”又让同学们去拥抱她,对她说:“对不起,我替以前欺负你的同学向你道歉。别怕!以后我们都不会再做那些事了……”

小敏失声痛哭,其他同学也泪流满面。

有一个家长发言说:“我看见女儿戴着眼罩在人群里行走,一直被人碰到,我好心疼……”

我补充:“无论父母是否在你身旁,他们都是爱你、疼你的,你也值得被他们爱和心疼……”

我班只有五个男生,在整个活动中,他们表现不好。一个男生谈感想时说:“活动开始,我戴着眼罩在人群里走,总是碰到人,我下意识地道歉,女生就知道了我是男生,就开始推我……当时所有人都推我,吓得我不敢往人群里走了……但又觉得无聊,就和其他男生嘻嘻哈哈打闹了……”

我对全班同学说:“当我们一味拒绝某些同学,并推开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集体接纳,就会捣乱……”

于是,女生们真诚地向男生道歉……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在这个活动结束,我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让孩子十分满意的父母。父母也有父母的不容易,他们若不外出打工,怎么供你上学呢?没有外出开阔眼界的家长,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可能会阻止你们学习和外出,成为你们的天花板,反而更加不利于你们成长……所以,感恩他们为了改善生活,而背井离乡,努力工作。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彼此温暖,将自己培养成自己理想的父母,去拥抱世界,呵护自己……

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基本都是缺乏安全感。因为孩子最根本的安全感,是0——7岁家长给的。

详细点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陪伴是不一样的。0——7岁,是孩子“爱的植入”时期,父母的主要角色是陪伴。父母陪伴孩子越多,孩子越有安全感。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时期做了留守儿童,他们被陪伴的太少了,所以会缺乏安全感,会有种种问题——敏感、冲动、借暴力保护自己等;孩子7——14岁,是“爱的萌芽”时期。这时候孩子上了小学,天地更加宽广,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情绪支援网。这一时期的学生,安全感主要来自于情绪支援网。这个网络包括家庭内,和家庭外两部分。家庭内的主要是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支持、包容和信任;而家庭外的,主要包括老师、同伴和偶像对自己的支持。

也因此,我们发现那些在家里得到了足够的爱的孩子,上学后不会和学校的“捣乱分子”走在一起;和社会上的小混混走在一起的,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因为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亲人的支持,他们缺乏安全感,他们明明知道那些孩子不好,还会跟在人家后面做“小弟”,就是为了获得来自同伴的支持……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理解父母的同时,也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发展出自己的情绪支援网。在活动中,某一个孩子回忆起往事哭泣,家长代表和同学们都过去拥抱他。这就给了他力量,让他找到了归属感。

这是给留守儿童所设计的最好的疗愈班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明白,人生本来就有太多的不如意。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让我们接纳这些不如意,拥有一颗慈悲心,给自己、给他人、给世界纯净的爱。这是“爱的分享”时期。让我们自己成长为自己完美的父母,经常拥抱自己,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