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视点.争鸣 |
“我心目中的大学生,跟我眼前的大学生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学生不会读书。我就很奇怪,学生怎么不读书呢?”贾少华告诉凤凰网教育,看着两类学生之间的极大差别,他意识到,延续原来的培养的方式来办高职院校,是行不通的。
有话语权的人,都是会读书的人,他们总是从自身的体会、感受、能力出发,来对学生做出判断。他们以为他们面对的学生都跟他们一样会读书,实际上却是不一样的。那些不会读书的孩子,没有话语权,他们都很自卑,连自己的真实的想法都不敢讲,甚至不会讲,没有平台讲。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的灵魂。我的学生不擅长读书,一上课,他们醒都醒不来。但是,我让他们去创业,一个个都活回来了,午休不要了,课外时间也不要了,双休日也不要了,连寒暑假都不要了。
职业教育应以经验为重,只需要抓住两点:一是理论够用;二是扬长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就像阅兵,正步走,谁都不能领先,谁都不能落后。我们不该拿学生不擅长的去折磨学生,让他们始终活在挫败当中。
“双减政策”落地后,高达万亿市场规模的国内教育培训行业迅速崩塌。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被寄予厚望,期许其能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担。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一大批职业技术大学在2021年高考招生中陷入了“招生难”。聚焦职教统计了2021年12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情况,数据显示,12所职业本科院校的投档缺额人数高达9174人。此外,陕西省两所本地“职业大学”在三轮征集志愿,甚至把标准降到本科线下10分,依然是缺额严重。
“现在的孩子选择职业教育,是被迫的,是无奈的,因为无路可走才走的这条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贾少华一语道破了职业教育不被社会认可的现实。
据教育部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约为57.7%,这就意味着42.3%的初中毕业生会被分流。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坚持“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未来只有近50%的学生能上普高,普职比例再度下调。
初中被分流的这些学生,大多会选择一所中职或者技校继续学业,但这些学生最终很难学到真正的技术,毕业后只能进入工厂成为廉价劳动力。这也是为何家长们宁可带着孩子血拼培训班,也要把孩子送去大学的校门。
“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用的,用人单位不愿意录取,宁可自己培养”,贾少华曾经深入企业调研后,发现大部分企业对职业教育毫无认可,而其中关键则在于职业教育自身没有作为,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不受社会尊重,冠之“大学”之名,却未承“大学”之实,职业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凤凰网教育对话有着中国高校“创业教父”之称的贾少华,与他一起探讨职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有着45年教龄的贾少华,在职业教育中所经历的那些抉择,能为职业教育带来哪些启示?职业教育能否依靠自身实现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