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豆蔻,是艳山姜吗?

标签:
pplong转载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7月中旬,我随民进市委组织的讲师团一行,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开展社会服务,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艳山姜。
刚看到这种植物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芭蕉的一个变种。披针形的叶子非常宽大,绿色的叶片上有些许黄色的条纹,看上去很像芭蕉的叶子,是一种极好的观叶植物,非常适合做园林观赏。但它所开放的花儿告诉我,这肯定是有别于芭蕉的另外一种植物。经过查询才知道,它的名字叫艳山姜。
这是一种比较大型的植物,株高可以达到2-3米左右。因为不耐寒,所以在北方很少见,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有人看到这种植物的名字,以为是艳山出产的生姜,这是一种误解。艳山姜是姜科山姜属植物,它的名字是如何来的没有看到相关的资料,根据我的猜测,应该是这种山姜属的植物所开的花儿及其鲜艳美丽,于是就在“山姜”的前面加了一个“艳”字而得来的吧。
艳山姜
艳山姜的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长度可达30厘米。花序轴的颜色是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个分枝上有1到2朵花。它的花穗最初的时候包裹在嫩叶之中,随后叶片渐渐展开,花序渐渐长大,显得沉甸甸的低着头下垂着。未盛开时的花苞珠圆玉润,白色中带着粉嫩的红尖,张而不显,丽而不惊,动人不已,像葡萄,像珍珠,像玛瑙,特别晶莹,特别雅致,显得娇艳、璀璨、脱俗。花苞展开时,又能看到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的唇瓣,那舒展开来的样子,显得娇滴滴的。
艳山姜的花朵不是同时开放的,一般情况下总是保持一串花束中有一两个或两三个花苞在开放的状态。完全开放的唇瓣如张开的小嘴,可以看到门洁白的门牙和喉咙的血红硬腭!这其实就是它的雄蕊和雌蕊。唇瓣色彩绚丽,特别是在阳光照射下更为美丽神态各异,有如一对跳舞的小姑娘,肥胖的大黄蜂,萌宠可爱小白。
雨后的艳山姜,娇艳欲滴。宽大艳丽的叶子,色彩绚丽迷人;花苞在雨水的浇灌下更显得晶莹皎洁。如同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般灵动、水灵,让人心生怜爱。
艳山姜
艳山姜是一种香料植物。它的叶子、花儿以及果实等,都有一股香甜的味道。
采摘艳山姜叶子时,在剪刀落下的一瞬间,清香的味道就会从切口处喷涌而出,那股子味道比喷了香水还好闻,让人觉得五脏六腑都沾满了它的甜香味,甚至连空气都充满了艳山姜的香味。采摘下来的叶子需要清洗干净之后才能使用,清洗的过程也是品味它的清香的过程,如果一不小心将一片叶子折断了,那股香味肯定会让你沉醉的。早期的台湾原住民喜欢用艳山姜的叶子包裹粽子,贵州、四川一代的人们喜欢用它来蒸菜饺、蒸年糕等。凡是需要蒸的食物,将艳山姜的叶子放在笼屉中食物的下面一起蒸,那香喷喷的味道,常让人欲罢不能。
艳山姜的果实也是香料的香料的来源之一。通常,人们会在艳山姜果实变得橙黄但尚未开裂时将其采摘下来,风干。食腥膻之物时,用它来去除异味并增香。平时做菜煲汤或做一些风味食品时,适量用上一些,不仅可以改善口感,还利用肠胃健康、消化吸收,对于大补养藏非常有益。
艳山姜的果实
艳山姜具有多方面的用途。
首先是它的观赏价值。在南方,艳山姜是四季常青的可以观叶、观花、观果的植物,而且花香浓郁、芳香宜人,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植物。人们或将其栽培于庭园、溪水旁或树荫下,享受回归自然、体验野趣的快乐,或将其作为盆景养殖,甚至作为城市的行道树栽种。
其次是它的经济价值。它的茎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样化的用途。比如台湾排湾族及鲁凯族原住民常把艳山姜的茎状叶鞘于花期前采收晒干后,提取纤维以编织成绳索、置物蓝、盘、篓、凉席或草席等编织品,北方澳的渔民则编织成大绳索用来捆绑铁锚。
再次是它的药用价值。用药的部位主要是艳山姜的根状茎和果实。它的根茎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均可。根茎性温味辛,能理气止痛、袪湿、消肿、活血通络,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胃气痛、跌打损伤等。它的果实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胸腹胀满、痰湿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咳嗽等。
艳山姜
有人认为,艳山姜就是杜牧所说的“豆蔻年华”中的豆蔻,是不是真的如此呢?还是先来看看古诗词中有关豆蔻的一些诗歌是如何说的吧。
古人一直借用豆蔻花来表达情意。在南北朝时有一个皇帝名叫萧纲,就写过这样一首诗:“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义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意思是说,葡萄结果、豆蔻开花都连着树体,这些无情无义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怎能就无可奈何的别离呢!
当然,让“豆蔻”成为大众知晓的植物的应当归功于唐代的杜牧。他的《赠别》一诗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是杜牧在离开扬州前,赠别一个十三四岁小歌女的。在这首诗中,杜牧既没有用到一个“美”字,也没有用到一个“花”字,只是用了“豆蔻”这个字眼,就把少女轻盈柔美的样子描述得淋漓尽致:春风荡荡十里扬州路,扬州城里熙攘繁华,看尽多少风尘美女子,青楼珠帘后的艳丽妩媚,总不如这一位娉娉袅袅芳妍的小姑娘。从此,“豆蔻”这个字眼就成为少女的专用名词,“豆蒄年华”也就成为一个特指少女的典故。
艳山姜
由于萧纲、杜牧都没有在诗中对豆蔻做详细的描述,所以很难从他们的诗中确定豆蔻是什么样的植物。我们还需要继续寻找证据。
五代词人李珣在《南乡子·归路近》一词中说:“归路近,扣舷歌,采真珠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李珣是南方人,又是草药学家,根据推断应该对豆蔻比较熟悉,他在词中说豆蔻的花朵下垂,让我们联想到艳山姜那下垂的花穗。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经写有一首诗《红豆蔻花》,对红豆蔻的花资和颜色做了详细的描述:“绿叶焦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且入花栏品,休论药裹宜。南方草木状,为尔首题诗。”在这首诗中,“红苞竹箨披”一句描写了“红豆蔻”花苞带红,而且披着一个笋鞘(箨
人们经考证,发现在汉语中含有
艳山姜
但是否真的如此呢,仍需要更多的证据。
杜牧《赠别》一诗问世后,人们越来越看重豆蔻花了,据说宋代的少女喜欢把豆蔻花作为头上的装饰。宋代诗人赵长卿有一首《鹧鸪天》,写给他天各一方的爱妾文卿:“忆携手,过堦墀,月笼花影半明时。玉钗头上轻轻颤,摇落钗头豆蔻枝。”为什么会这样呢?南宋范成大在书中说,豆蔻“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如比目、连理云。”这里,对豆蔻的描述就更加精细了,“每蕊心有两瓣相并”,但艳山姜的的花蕊似乎没有这样的特点呢。
让我们再回头来研究一下范成大所说的“红豆蔻”。查一下植物目录就可以知道,红豆蔻也是姜科山姜属的植物,长的和艳山姜很像,也是高高大大的,有香气。既可以用来做食物,也可以作中药用,在多方面都与艳山姜很相似。但它的花儿明显不如艳山姜的花序好看,虽然有清香味,但貌不惊人,远看上去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其花儿有非常奇特之处,即在花瓣蜜腺之外,有两个相对的红色结构,与范成大所说的“每蕊心有两瓣相并”非常吻合。它的花儿在民间被称为“含胎花”,不仅看做是爱情的象征,还用来比喻少女。
红豆蔻
红豆蔻的花瓣蜜腺
在古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农村人喜欢在家庭小院里种植香料作物,诸如草果、红豆蔻等。不仅果实可以入药,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等症,而且还可以做香料,用于日常生活的烹饪。现如今,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中,还有不少人种植红豆蔻,用来做食物的佐料。从这个层面上看,老百姓对豆蔻的知识和情感方面的积累,更有可能是来自于既可入药又能食用的红豆蔻。
山姜属共有大约250种植物,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46种。该属植物又分为山姜亚属、艳山姜亚属、黑果山姜亚属、良姜亚属等,红豆蔻属于山姜亚属中的一种植物,艳山姜则是艳山姜亚属中的植物之一。该属植物都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根状茎以及发达的地上茎,叶子长的也有点类似,或长圆形或披针形,花序通常为顶生的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在花儿未绽放时,花蕾通常都包藏于佛焰苞状的总苞片中……这样的一些特点,再加上艳山姜极其美丽的花朵,让人们选择将艳山姜看作是诗歌中的豆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艳山姜
其实,如此美丽的艳山姜,根本不需要再凭借其他外在的力量来捧红自己。只要将自己的本色亮出来,那就是一道风景线呢。植物如此,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