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学会思考—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2021-03-28 07:21:08)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长学校

本书从回答“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说起。

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上学,因为上学枯燥、乏味、负担重、压力大,无法获得更多的愉悦感。愉悦感来自于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吃糖的时候,约会的时候,或是成功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大脑都会分泌这种物质,人就会有愉悦感,这种感觉会激励你继续这样的行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给学生的任务超出他的现有能力,他无法完成,就不会产生愉悦感。给他的任务太简单,即便能完成,没有挑战性,也不会有愉悦感。要想他有愉悦感,就要给他适当的超出他现有能力的任务,让他在“最近发展区”附近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就会有愉悦感,学生就会喜欢上学。由此可见,思考很重要,有了思考,我们可以解决问题,可以不断进步和成长,可以获得幸福。

那如何能让孩子学会思考呢?

 

一、记的越多,思考越灵活

作者说,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他真正的作用是避免思考。就是说,大脑能偷懒就偷懒。丹尼尔卡尼曼认为大脑里有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一个是靠直觉反应,另一个是思考,而思考总是费力的,消耗能量的,大脑要保存能量,以备应急之需,所以能不用就不用了。看电影或听报告时,基本不动脑,也不觉得累。如果参与讨论,就要全神贯注去听和思考,一会就觉得很累。所以思考不是人生常态,不思考才是经济实惠的做法。虽然如此,如果能成功,人们还是愿意动动脑子,人们喜欢解决问题,喜欢接受点挑战,适当动动脑子,只要遇到的问题属于思维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大脑就愿意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以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思考的本质是将信息用新的方法重新组合。思考成功取决于长期记忆中的事实和步骤。大脑里要有足够的信息,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思考,得出新的判断。眼前一片漆黑,你就无法通过思考判断前面有什么。如果看到丛林和河流,就可以通过搜索记忆中存在类似场景和过往的经历,判断丛林后和河流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思考的前提是记忆中有大量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做支撑的。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一个人看起来是在进行逻辑思考,其实大多数时间他是在进行记忆检索。知识更重要,有了知识才可以想象和思考,才能够解决问题,决策和激发创造力。同样,有了背景知识,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所读到的东西。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比条件不好的家庭的孩子可能成绩更好,是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认知环境,比如通过看电影、旅游、逛街去接触新的信息,丰富记忆存储,而农村的孩子接触不到这些,背景知识匮乏,在课本里接触的新知识都是陌生的词汇,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吃力。

对某一个人来说,有些事情容易记住,有些不容易记住,这是怎么回事呢?作者认为,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记忆不是你想要记住或你尝试记住的事情,而是你所思考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有意义,你就会真的在想这件事,从不同角度想,就会记住这件事。老师苦口婆心的讲了很多,学生未必记得住,因为他觉得这些没意义。而电视里播放一段广告,他甚至能记住广告词和背景音乐,因为他感兴趣,认为他有意义。让学生记住事情,就是让他思考这件事的意义。他认为有意义的,才去反复思考。所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明白学的某一个具体知识的实际意义,他就会激发内在驱动力,主动学习,这样才会在大脑中留下更多的印记。

看似学会了某个知识,但一遇到新情况,还是不能灵活应用所学内容,就是无法有效迁移,这也是个问题。同样是记忆,有的能记住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有的停留在表面,难以迁移,有的理解到较深层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大脑假设我们接触到的事务和前面接触到事务有关,就有原有的记忆,包括知识本身、过程步骤和方法,由过去的经验得出现在的判断,这一假设使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得更快、更顺利。不幸的是,他也让我们更难辨别问题的深层结构,因为是实在过去的记忆中搜索,而不是重新思考深层次的因果关系,这样的问题理解就在较浅层次。要理解深层结构,必须理解问题的所有方面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分清主要和次要方面,分清各要素因果或逻辑关系。新的问题和已有的问题也有同样的深层结构,理解在浅层就会影响迁移效果。作者认为,理解新事物依赖于联系已知的事务。对一个问题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层,要深入内部,看到本质,这样的理解比较深刻,记忆就容易长久,基于深层认知的记忆而产生的新理解,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胡适说,读书时为了读更多的书,越读书接受能力越强,就越可以读更难读的书。

总之,思考和记忆有关,记得越多,思考的就越全面,理解的越深,迁移的效果就越好。

 

二、熟能生巧,这样可以节省记忆空间。

思考除了取决于记忆的内容及其扎实程度,还和工作记忆空间的大小有关。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大脑转不过来了,因为想的事太多了,就没法想更多的事,这就是典型的记忆空间不足。这个时候就可以清空部分内容,不去想。古人说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才可以容纳更多更新的智慧。或者压缩一部分内容,节省更多空间。比如简单记住12个字母,这就占用12个单位的记忆空间,如果这个12个字母是一个单词,他就只占用一个单位空间。通过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就可以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储存,就可以节省更多的记忆空间。

作者认为,练习可以节省记忆空间。大量练习的结果就是熟能生巧,让某种动作变成熟练的成为,变成自动的过程,这样做这种行为就不需要再去思考,就可以节省更多能量。比如刚学车的时候,心慌慌的东张西望,手忙脚乱,这时候大脑是不够用的,想去同时做点别的事或思考点啥,是不可能的。可是熟练驾驶之后,整个驾驶过程就相当于大脑的自动化过程,完全不用考虑如何操作,甚至还可以发呆走神听音乐,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前面车停下你就跟着停下的,但这的确就是这样发生的。

科学家的思维可能就是熟能生巧。我们总以为科学家比我们聪明,事实上未必,只是他们比我们要更加努力,他们的成功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而来的。作者举例说,对科学家进行智商测试,发现他的智商和常人比,并没有明显的过人之处,但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行为观察之后发现,他们比常人更加刻苦和投入,因此他们可以掌握大量的信息,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智慧。练习的好处就是加强基础技能,防止遗忘,改善迁移,加快行为自动化过程。

通过大量的练习,他们能快速区别出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从记忆中快速获取正确的信息,他们的猜测和判断总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据基础上,迁移能力比初学者强,能分辨细节。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工作记忆空间的局限,可以组合或合并分散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关注更多深层结构,看到问题的本质,进行进一步抽象思考。

所以,作者并不反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他认为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记住更多的东西,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和信息去激发更新的思考,才会产生更多新的智慧。

 

三、越努力,越聪明

如何让天资不同的人,都变得很聪明,能善于思考和有效学习呢?

每个人和其他人都是不同的,我们会认为这体现在学习能力和认知风格上。我们认为聪明的孩子学的东西快,有的孩子天生不聪明,怎么教都不会。孩子之间的差异可能会有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基因、环境和接触到的人。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更多更加丰富并积极向上的信息,那这些信息都是他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基础,它看上去就会更聪明,反之则接受能力比较慢,需要更多思考空间,需要更多记忆,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因此,很多人提出要因材施教,但作者认为,其实孩子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他认为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他说,有人希望我们能够利用个体,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但效果不一定好。一种是基于认知风格上的差异,然而不同的孩子学习风格到底意味着什么,这还只是成年人主观上的理解和认识,到目前为止,作者认为还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有足够证据支持的风格体系。说的最多的就是利用学生能力上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差异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来后,似乎为不同的孩子都找到了各自的优势,然而作者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一项认知能力上较弱,我们希望能够取长补短。不幸的是,有足够证据表明这样的替换是不可行的。比如体育成绩好的孩子,无法让他在数学问题上有大的提高。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似乎还是不能解决治理教育的问题。

作者认为,孩子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来改变的。基因上的小小差异可以让人们在环境中寻找不同的体验,也正是这些体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认知结果。我们不应该认为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双胞胎体验了不同的环境,他们相同的基因鼓励他们寻找相似的环境,就会产生相似的爱好和特长。发挥作用,是环境的熏陶和后天的锻炼。从大量实验可以发现,相信智能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生比相信智能是改变不了的学生得到的分数更高。因此,要鼓励孩子,就表扬很努力,一切成绩都是努力而来,而不是因为他聪明,聪明看上去是天生的,是不能改变的,这样的表扬没有激励作用,反而让他失去努力的意志。所以还是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智,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眼高手低,是无法改变现状的。变得聪明或获得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实践。

 

本书作者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主要研究是以大脑为基础的思考和学习。本书行文通俗易懂,提出的问题和工作实践联系紧密,他的结论会颠覆我们现有认知,有充分的依据,有有力的说服力,值得一读。


如何学会思考—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为什么不喜欢上学

(美)丹尼尔·T威林厄姆

赵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5月第1

20112月第3次印刷

定价:26

豆瓣评分: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