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经验.评价 |
![[转载]《夺冠》上映: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 [转载]《夺冠》上映: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部电影是我们非常期待的一部,却因为疫情,一直到现在才上映。
全程哭着看完,回家路上,一直不能平静,反复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
女排之于普通人,就是这股相信的力量,极为重要。
我听父母回忆过当年女排五连冠的情景。爸爸说,那个时候,每次女排夺冠,大家真的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是真正的万人空巷、举国狂欢。
2008年,郎平说着一口熟练的英语,指挥着美国队,在北京国家体育馆,赢了被寄予厚望的中国队。那时候,作为郎平死忠粉的爸爸说,中国女排输了,最难过的一定是郎平吧。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对战日本女排,郎平是解说嘉宾。最后关头中国队惜败日本队,在直播间的郎平哭到不能自已,最后都无法接受采访。
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时候,每赢一个球,就会有非常明显的骚动和欢呼声。夺冠后看到统计,2016年中国女排对战塞尔维亚女排的决赛,直播收视率高达70%,是当年春晚的两倍还要多。
这部电影,是最无悬念的一部电影。老女排的故事早已万人传颂,成为一代传奇;如何把早已剧透到无可剧透到情节,组织成节奏紧张有张力的故事,就要看导演功力了。
电影前半段是1979年备战日本世界杯的开始。其实这段故事怎么拍都不会太错,哪怕就是放当年的纪录片,也是能够感染人的。然而,陈可辛还是加入了很多除了情怀之外的东西。
你为什么打排球?
那个年代的老队员们,答案就是:使命。
自己在那个年代的这个位置上,使命就是如此,即使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即使要承受半生的伤痛。郎平“脖子以下没一块骨头是好的”,她自己也说,女儿小的时候朝自己跑来,她都不敢抱女儿,因为怕自己抱不起来。美国保安惊讶地问,打排球怎么会打成这样?她只是淡淡一笑。
有人说,电影前半段和后半段,有明显的割裂。然而,时代赋予两代人的使命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重新执掌中国女排的郎平会问年轻的队员们,你们为什么打球?你们喜欢排球吗?
这是她和她的队友年轻时根本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国家使命在此。
然而卸下时代包袱的年轻女排们,不喜欢,就真的不值得。所以,有队员离开了,即使进了国家队,依然头也不回的去考大学了,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了。
留下来的队员,在郎平的一次次追问下,也逐渐想通了那个“为什么?”。
郎平带她们到当年的训练室,两代人交织在一起的青春,穿越时间,重合在了同一个空间。
这些姑娘们,透过厚重的时间积尘,也触摸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特殊使命感。
电影很精彩的一部分,郎平2013年重新任教,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广选队员,全球聘用教练员,加强营养指导,加强对队员的科学训练指导,比赛时,实时使用计算机分析对方球员特点。
2016年出战里约奥运会前,郎平和陈忠和
这对老搭档,又一次在北京国际机场喝咖啡,这一次,还是陈忠和送郎平。
可能现在的人都不需要女排精神了,但我需要。
女排精神,是陈忠和与郎平以及那代人的共同回忆,是中国一代人的集体情怀。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最精彩也最惊险的一场比赛,不是决赛,而是对战巴西的那场。巴西队的主场优势,加上之前中国队表现不佳,大家心里都没底。
比赛拉锯般地进行到了最后一局的最后焦灼,巴西发球员两个关键失误,中国队顶着满场嘘声的逆风翻盘,再看依旧会很紧张。
最后的颁奖典礼上,女排的姑娘们站上领奖台,陈忠和接到了郎平的电话,电话里的国歌声和直播的国歌声交织在一起,老一辈的情怀,新一代的热血,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五星红旗再次飘扬赛场的时候,有了答案。
陈指导你错了,在我们这个年代,女排精神依旧是被需要的。
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老一代的女排们即便遍体鳞伤,也要拼尽全力在训练场上一次又一次地救球;你也可以看到新一代的女排们直面内心,从无声到呐喊,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软弱,用一记又一记重扣砸向对手的球场。
郎平曾经这样说过:”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作者:孙格格生活日记)
前一篇:17句名言提高你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