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蓼花

(2020-11-24 17:03:13)
标签:

转载

pplong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蓼花

蓼花

 125日傍晚,上海市气象局宣布,上海已于121日正式入冬。

 在进入冬季的时候,还能够看到开着花儿的蓼,是很令人惊喜的。那么,这个周末就来说说这蓼花吧。

 蓼是蓼科蓼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除西藏外,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而且种类繁多,全国大约有11326个变种。在江南地区常见的就有红蓼、春蓼、酸模叶蓼、愉悦蓼、马蓼、刺蓼、中华蓼、小花蓼、头花蓼等数十种。蓼是一种喜水的植物,凡是有水的地方,或在水中、或在水边,总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或野生或栽培,在海拔302700米的区域均可生长,耐旱耐贫瘠,酸性或碱性土壤都无所谓。

蓼花

蓼花

 蓼花通常从初秋季节开放,河边溪旁,鳞次栉比,秋风吹过,频频点头,弯笑着迎送过路的行人,煞是喜人。这种花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游龙”。《诗经•郑风》里有这样的诗句:“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意思是说,山上生长着高大的松树,而潮湿的水边则生长着蓼花。因为蓼花的茎和整个红色的花序都比较纤细,就像龙的体形,而展开的枝杈和叶子,则像龙的爪,加上蓼花常生在水边,和龙的习性也比较类似,所以古人用龙来为这种野花命名。除了这个霸气的名字外,蓼花还有“麦穗花”“狗尾巴花”等诸多别名,一看就知道这是因蓼花花序的形态而得名的。

 不同蓼属蓼花的模样乍看上去长得比较类似,但如果仔细加以辨别,还是可以抓住特征进行辨识的。一是看花序,也是就区分是穗状的花还是头状的花;二是看托叶鞘,从形状、有无缘毛以及长短上加以区别;三是根据叶子或叶基的形状,叶子上是否有毛加以区分;四是根据茎上是否有刺、是否有毛加以区分。这是比较专业的活儿,这里就不多说了。

蓼花

蓼花

 蓼花因其独特的姿态、晕红的花朵而让看到它的人们流连忘返、念念不忘。有的人就将其带回家中养殖,成为美化庭园一种优良的草本植物。蓼的生长不受太多干扰,成长迅速,适应性强,基本没有病虫害,很好植活。蓼的茎叶,花朵都落落大方,简易栽培,花开的时节特别能渲染气氛,在院落的墙跟,水槽旁的点缀,一排排英红,一丛丛的红花绿意,愉悦一院落的欢喜。如果你特别喜欢它,还可以在它的植株上截取一段枝,插在加水的花瓶里,几天之后它就能自行的生根生长,其顽强的生命力似乎能让四周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蓼最重要的用途也是入药,具有化湿、散瘀、解毒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大肠下血、痢疾、胃气痛、疟疾、牙痛等疾病。是药三分毒,蓼草的食用要特别谨慎,一次性食用太多有可能会引发心痛。

蓼花

蓼花

 如前所述,蓼在《诗经》里就有记载,是一种在很久以前就被人们所关注的植物。蓼花开放,有大半是在寒霜凝结的时候,这时节西风飒飒,落英满地,而蓼花却红满天地,惹人喜欢。它在水岸边、转角处开放着,一群一簇,如虹似絮,鲜艳夺目,怒放在秋冬之日,水天之间。

 民间有一则关于蓼花的经典故事。说有一位姓铁的官员要去远方工作,各路朋友都来相送,其中文人居多,也有一位和这些文人显得格格不入的武官。朋友们一个个赋诗送别,颇有点暗自较劲的意思。轮到这位武官时,大家都不看好,担心他会出丑。只听武官开口:“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这两句确实够俗,大家正要面露嘲讽时,武官的后两句却令他们震惊:“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自己送别好友时的惜别之情。在《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里,有紫薇作送别诗的情节,她所吟的诗句就是这后两句。其实,这一诗句的原始出处应是明余永麟的《北窗琐语》一诗,原诗为:“今日作诗送老薛,明日作诗送老薛。秋江两岸红蓼深,都是离人眼中血。”

蓼花

蓼花

 蓼花虽然不是很起眼,却是古诗词里最美的花草,她尽情地在古诗词里摇曳着秋天。在古诗词中,水边盛开的红蓼,常与金黄的芦蒲、洁白的沙鸥、棕色的鸿雁等,共同构成一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日图景,也常常寄托着诗人的悲秋和寂寥,如罗邺“暮天新雁起汀州,红蓼花开水国愁”;杜牧“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冯延巳“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明人张颐“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晚明钱士升“独有芦花堪作伴,绛霞苍雪两相怜”等等。或许因为蓼花这独特的意象特征,在《红楼梦》中,从第十八回中元妃游览大观园对“蓼汀花溆”匾额的质疑,到第七十九回大观园北被抄后宝玉看到岸上的蓼花苇叶,蓼花也作为一条暗线,串联起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命运。

 在所有描述蓼花的诗词中,北宋诗人黄庚的“三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无疑是最著名的。一红一白,一高挑一贴地,一轻柔一平实,蒹葭苍苍,红蓼花繁,对比鲜明,却又无比妥帖,最平常的小草,此刻却成为秋天的主角。而唐朝诗人司空图,写过这样一句关于蓼花的诗:“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诗中将码头堤岸上人们送别的情景和水边的蓼花相呼应,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蓼花作为代表离别的野花,在古人的生活中正式登场。

蓼花

蓼花

 在描写蓼花的诗篇中,唐朝末期著名诗人郑谷写的《蓼花》一诗,很值得品味。“蔟蔟复悠悠,年年拂漫流。差池伴黄菊,冷淡过清秋。晚带鸣虫急,寒藏宿鹭愁。故溪归不得,凭仗系渔舟。”首联先用两组迭字来描绘蓼花。“簇簇”是说蓼花的聚集成丛,“悠悠”则形容蓼花的众多。这两句交代了蓼花的形态、习性。二联进一步描绘蓼花。“差池”说蓼花的杂乱丛生,“冷淡”则渲染起清秋的气氛。描述了蓼花以它特有的清淡气氛,伴随黄菊,装点秋景。三联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愁绪。“急”,写出了鸟虫鸣叫声的一阵紧一阵,“愁”,则把第二联中的情绪直截了当地点了出来。末联两句则是对诗歌主题的揭示。“故溪”代指故乡,“凭仗”意思是依赖。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巧妙地选择了蓼花这种植物来寄托乡思,它那飘忽无定,随流而去的习性很妥贴地暗喻了四处奔波的游子。

蓼花

蓼花

 在历代的诗人中,最喜欢蓼花的或许应该首推陆游了,他在很多诗中都提到了蓼花。《渔父·石帆山下雨空濛》一诗写道:“石帆山下雨空濛,三扇香新翠箬篷。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从诗中可以读出很多人生的惆怅;《秋日杂咏》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秋日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的赞美之情:“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你看,秋天的景象在他的笔下真的是十分动人、栩栩如生啊!而陆游的《蓼花》,更是一改悲秋的格调,写出了一种旷达与潇洒:“十年诗酒客刀洲,每为名花秉烛游。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此时的放翁,早已放下功名,人生多了几分从容和通透。

蓼花

蓼花

 在国画中,蓼花也是经常被描写的对象。宋徽宗,这位令人嗟叹的亡国皇帝赵佶,却是一位全能艺术家,他所绘的《芦雁图》,就以蓼花作为主要配景,描绘了池塘边栖息的三只金塘雁,画中高耸的芦竹,低垂的蓼花,动静相宜,生意盎然。现代著名画家中,齐白石对蓼花似乎很有感情,他在一幅画中题诗道:“枫叶经霜耀赤霞,篱边黄菊正堪夸。潇湘秋色三千里,不见诸君说蓼花。”对人们现在普遍喜爱菊花、枫叶,而逐渐冷落蓼花深感不满,打抱不平。他所做的蓼花的作品,已看不到古人的悲秋和离愁,那鲜亮的色彩,一笔一划全是画家对于生活的热爱。

蓼花

齐白石《红蓼彩蝶图》

 看了这些有关蓼花的介绍,你有没有心动,想到水边去找寻一下它的踪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