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菊花
周末的一天在市区里办事之后从中环返回单位,到了民星路出口附近却下不了高架,竟然在闸道上像蜗牛般地挪动了半个小时左右。等到了地面才明白,这大车流是因为共青森林公园正在举办菊花展。在各种花卉相继凋零的晚秋,菊花以其超凡脱俗的姿态逆势绽放,给很多热爱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休闲的话题和时空。
作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菊花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花形多变,姿态万千。每年深秋,不少地方都要举办菊花展览会,供人们欣赏。河南开封的菊花展,因为有七朝古都的底蕴,很多年前就名闻遐迩。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各地创办了诸多如园艺博览会、花艺博览会等的园区和品牌,秋季到这些展会、公园里去观赏菊花,也成了人们多元文化生活中的选择之一。
白菊花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为品种不同,植株之间差异也比较大。低一些的大概20厘米左右,高的可以达到2米。它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在花儿开放之后,随着冬季的到来大都会枯死,到了次年春天再由地下茎发生孽芽。叶片的形态也因为品种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菊花是一个由许多小花组成的一个无限头状花序,在顶生花序的周围是舌状花,舌状花仅具雌蕊1枚,雄蕊退化,是单性花。位于中心部位的是筒状花,它是两性花。立冬前后,菊花开花时,小花自外圈向内逐渐发育开放。菊花是异花受粉植物,不过现在许多观赏品种的花蕊已经退化了,无法通过授粉繁殖,现在常用用扦插、分株、嫁接及组织培养等方法加以栽培。
菊花在我国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考证,目前有关菊花的最早记载,出于《礼记·月令篇》中:“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些秋季开着黄色花儿的菊花,在当时应该还是是野生的。曾有科学工作者试图从现有的菊花品种出发,试图通过杂交实验等多种方式来推测我国最原始的菊花品种是什么,不过现在大家比较统一的认识是,菊花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应该不是单一起源。
菊花
菊的原初价值,在于药用。《神农本草经》对“鞠华”的价值记述如下:“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作为常用的中药,古人称菊花为“延寿客”,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中则有“菊之品九百种”的记载,其中以杭菊、亳菊、滁菊、怀菊最为有名,有“四大名菊”之称。
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我家乡武陟县的怀菊。怀菊与铁棍山药、地黄、牛膝一道被称之为“四大怀药”,也就是怀庆府所在地出产的中药材。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均列其中。这怀庆府大体就是现在河南省焦作市所辖的区域。在清朝时期,怀庆府设有八县,分别为河内县(1927年分属沁阳、博爱)、济源县、孟县、温县、修武县、武陟县、原武县、阳武县,府治设在河内县。首次将“怀”与“菊花”联系在一起的文献,是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据说在古代,将河南视为药用菊花的地道产地。怀菊花又称珍珠菊,含有约0.13%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氨基酸和刺槐素等物质。药理研究证实,菊花的清热解毒功效,在于它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数皮肤真功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病毒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怀菊花含有丰富的黄酮,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绞痛有一定疗效。用怀菊花浸出物治疗冠心病患者,有效率达58%以上,尤其对伴有高血压、心绞痛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现在,不光是武陟县,焦作市所辖的各个县都是四大怀药的产地,在收获的季节举办的各种活动,吸引着四方游客。
怀菊花
菊花从药用植种开始,就有了飘洋过海的出国历史。大约在公元386年前后,菊花经由朝鲜传到了日本。日本人非常认同菊花那高洁、坚忍、贵气的寓意,镰仓后期的后鸟羽天皇更是特别喜欢菊花,他所用的衣服、家具上都装饰有菊纹图案,显得十分高贵、奢华。后来,其子孙就将这一习惯延续了下来。到了明治时期,为了区别天皇家族与其他皇室家族,政府规定天皇家族特用十六瓣菊,而为了区别皇室与其他贵族和平民,又规定菊纹只供皇族使用,所以,菊花成了日本皇室的家徽。二战期间,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角度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写出了《菊与刀》一书,深刻揭示了日本以菊为象征的温和尚礼的国民精神和以刀为标志的武士道文化之间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让人从中隐约感受出日本的菊花所蒙上的那层冷酷而忧郁的血腥之气。
中国菊花传入欧洲,大约从明末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我在“大吴风草”这篇博文中也提到过他)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从而形成了英国菊花的各色类型。不久,菊花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我国的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栽培菊花也成为当今西洋菊花的重要亲本。
当然,在欧洲各国,菊花多用于丧葬,菊花的种植,也多在墓地,而非公园、庭院之所,欧洲人也缺少赏菊的习俗。这或许与屈原所赞美的菊文化有关。
菊花
从实用性到观赏花卉,菊花经历了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过程,更得益于古往今来一些名家不遗余力的推崇。在我国历史上,率先开始赞美菊花的,应该是屈原。在充满战乱和背叛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忠贞而遭到迫害的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被深秋季节路边所绽放的菊花所吸引,被菊花不与其他花为伍的高洁姿态所感动,并将自己的心境通过诗歌加以记载。他在《九歌·礼魂》中写道:“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描绘了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上菊花的作用;在《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赞美菊花的佳句。不仅流露出屈原的爱菊赏菊之情,也凸显了菊花的另外两种价值:一是祭祀,二是食用。
屈原之后,将菊花的观赏价值提升到一个文化符号的,是陶渊明。陶渊明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崩坏,官场黑暗无比。社会的动荡,朝代的更迭,让人们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很多有识之士虽有一腔抱负,但少有施展的空间,于是纷纷选择隐居于山水之间,饮酒作乐,以舞文弄墨为生,由此催生了文人阶层的壮大和闲逸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将“竹”的气节文化提升到了历史最高峰;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失意文人,则将“菊”的隐逸高洁文化树立为传诸后世的一个符号。
陶渊明曾怀抱济世救国的远大理想,但先后五次入仕无果,在41岁的时候终于决定归隐田园生活,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饮酒二十首》就是坐在自己的家门前,看着远方的青山饮酒赏花,与大自然互动交流而成的。在《九日闲居》中,他写道:“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赏菊佐以饮酒,风尚由斯也。”他在《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更是开辟了赏菊的新境界,被人们传颂千秋。菊花那不受世俗烦恼所牵连,孤身世外而悠然和隐逸的气质,被陶渊明给深深地挖掘了出来。在这同时,陶渊明自身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这些诗文和菊花融为一体,陶是菊,菊亦是陶,菊花之遇陶,与陶之寄菊花,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的双赢双美之案例。也正是从陶渊明开始,古代人的诗歌中不再只是单纯的叙述,开始出现了一种追求——托物言志。菊花的观赏价值被放在了第一位,饮酒赏菊,借物寄情,成了与菊花有关的诗词创作的“基本规范”。
菊花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亦步亦趋地沿着陶渊明开创的道路前行。在400多年后的唐末诗人黄巢的诗中,菊花就有了明显的“霸气”。黄巢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但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赶上了暮气沉沉的晚唐。他一心想博取功名,按照他的才华来说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却屡试不中,年纪轻轻就尝够了失败的苦楚,于是就有了这《题不第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命菊花和桃花一处开,颇有武则天命牡丹花开的气势。在屡遭败绩之后,黄巢那原本文弱书生的眼光之中,发出了吃人的光亮,并写下了这首时代人们反复传诵的《题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原本避世、高洁的菊花,在黄巢的笔下变得愤怒狂傲,一旦绽放,百花也要在其阴影下战栗而亡。他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写完这首诗的二十多年后,他带领军队杀入长安,给了曾经他最自豪的盛世以致命一击。
宋朝是菊花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东京梦华录》“重阳”条对北宋晚期都城开封逢秋赏菊的风尚记之靡细。商户酒家为迎合赏菊之需,在酒家的入门处,用菊花扎成了门洞。这种氛围,和今天公园、园艺会上的菊花展几无二致。到了明朝,栽菊技术逐步提高,菊花品种显著增加,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共记录有6类、271个品种,至少有16种花型。清朝的菊花品种进一步增多,在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宋词还是明清的诗歌,都有不少赞美菊花的,像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沈周、唐寅,清代的曹雪芹等,都有咏菊的佳作留世。《红楼梦》中所记的海棠诗社赏菊雅集,也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清代贵族大家庭秋季赏菊的寻常场面。
菊花
以菊花为题材作画,大略始于五代。据画史记载,五代的徐熙、黄筌都画过菊,不过没有作品传下来。宋时开始有小规模的画菊风尚,不过当时入画之菊,多为小雏菊,龙爪之类的品类并不多见,而且菊花也多为陪衬。真正画菊而成为风尚的,始于明,而盛于清。到了晚清至民国,画菊更盛,也出现了一大批在画菊方面颇有特色的画家。陈之佛素雅、于非厂浓烈、黄君璧端庄、齐白石古艳、潘天寿奇崛、黄宾虹古拗、李苦禅粗豪、谢稚柳陈佩秋伉俪典雅,等等。
齐白石菊花画作
1986年11月20日至1987年4月5日,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上海电视台、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以栽培历史悠久,观赏价值特高,富有民族特色为三个基本条件,按得票高低评出“中国十大名花”如下: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花。菊花在其中排在第三位,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