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放下手机
(2020-07-10 11:18:38)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长学校 |
家教故事:吃过晚饭,女儿要我陪她摆积木。我嘴上答应着,手里却拿着手机,准备不时瞄两眼。女儿说:“妈妈,我要摆个三角形的房子。”“好呀!”我随声附和。女儿开心地搭起了房子,我则三心二意地一会儿给她拿积木,一会儿看看手机。
“妈妈,看我种了一棵树。”女儿得意地说。“哦。”我在微信圈刚给朋友点了个“赞”,抬头看了下女儿又低头看手机了。“妈妈,请放下手机好吗?”女儿大声地说。
我抬起头,看到女儿愤怒、委屈的小脸,顿时后悔极了。我在干什么?是在陪孩子,还是在玩手机?
那天晚上,把孩子哄睡着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自从用了智能手机,我的生活基本上就跟手机捆绑在一起了。早上一睁眼,从枕头下拿出手机,先上QQ,看看朋友们有没有留言,顺便看下空间里有什么新动态;接着刷一下微博,看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最后再去微信圈看看,点个“赞”,分享个链接。做完这些,我才放下手机,开始起床。一天中,我会时不时地看看手机,有时陪孩子也是三心二意。
这一天,我忍不住在妈妈群里感慨,有多少妈妈和我一样,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呢?没想到,大家纷纷发来“汗”、“惭愧”的表情。有一位妈妈发来一段话,很引人思考:家长是一种职业,别以为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旁边,就是陪孩子;也不要以为玩着电脑,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残缺。在孩子面前,请尽量少玩手机!
这时,表嫂发来消息,跟我分享了她儿子小松成长中的故事。
表哥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平时工作忙不说,还要经常出差,教育孩子的事就主要落在了表嫂身上。偏偏表嫂工作也忙,回到家既要做家务,又要辅导孩子学习,难免有时对孩子没有耐心。陪孩子时,表嫂不是一边讲故事一边看电视,就是一边开着电脑一边督促小松学习。表哥在家时,也是电话邮件不断,根本没心思专心陪孩子。慢慢地,小松不再缠着父母了,他自己吃饭,自己写作业,自己玩,有什么事也不肯跟父母说,性情变得偏激起来。小松十几岁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叛逆少年,表哥表嫂这才意识到,他们忽略孩子太久了,想要再管孩子,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还好,小松本质善良,顺利地渡过了那段叛逆期。但一想起曾经那样对待孩子,表哥表嫂总觉得有些后怕,万一孩子学坏了,就后悔莫及了。
孩子的成长教育,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为了看手机而忽略了孩子,真不应该。对不起女儿,妈妈决定,从今天起,放下手机,专心陪你,给你讲故事,陪你做游戏,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努力做一个好妈妈。
家教分析:本故事《妈妈,请放下手机》的作者是吴新颖。不论是作者的女儿的故事,还是妈妈群里的父母,还是小松的故事,都有一个同样的原因,父母看电子产品成瘾而忽视孩子,对孩子的物质和情感需求不认真及时回应,造成孩子惊呼:“妈妈,请放下手机好吗?”
回应。所谓对孩子的回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孩子情感需求的回应,即孩子做某件事时要求家长帮助、合作、欣赏、关注、支持和分享等请求时家长的态度,是满腔热情,还是漠不关心。比如,“吃过晚饭,女儿要我陪她摆积木”,母亲就可能有两种态度,正确的回应方式是全神贯注满腔热情的陪孩子搭积木,不当的回应方式如故事所言:“我嘴上答应着,手里却拿着手机,准备不时瞄两眼”;又比如,“妈妈,我要摆个三角形的房子”,“妈妈,看我种了一棵树”,对孩子的这种要求正确的回应方式应该是,放下手中的所有活,全身心的去关注或帮助孩子,欣赏孩子的作品,不当的回应方式是:“‘好呀!’我随声附和。女儿开心地搭起了房子,我则三心二意地一会儿给她拿积木,一会儿看看手机。”“‘哦。’我在微信圈刚给朋友点了个“赞”,抬头看了下女儿又低头看手机了”……其次是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回应,即孩子想要某件东西或要求家长买某件东西时家长态度。对这种物质需求正确的回应方式有,或延迟满足,或事先有约定按约定满足要求,或有选择的满足要求。错误的回应方式有,或满足所以要求,或无理由的武断拒绝;再其次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的回应,即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行为或不良行为的态度和回应方式。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行为能及时看见、并给以肯定和鼓励,而非视若罔闻、熟视无睹,有的甚至对孩子良好行为误解而给以打压。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正确的回应方式是理解、接纳、共情孩子,和孩子共同制定控制自己的方案,然后和善坚定的执行等等。做到要想解决问题,必尽最大努力先使孩子心情不那么坏甚至更好,以赢得孩子,为克服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基础。错误的回应有,或不闻不问,或羞辱、训斥和打骂,错误的坚持一个理念:要想孩子做的更好,必先使孩子的心情更糟。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要求和行为回不回应、回应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值得注意的是,仅有回应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正确回应。正确的回应方式可促使孩子有归属感、有被尊重感、价值感、受到激励和鼓舞,好奇心进取心和自信心得到保护,从而健康快乐成长。若采取上述不正确的回应方式,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丧失归属感、尊严感和价值感,使孩子产生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自杀,好奇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养成也无从谈起。随之而来的是孩子良好天性被扼杀、反抗、叛逆、形成反社会性格、甚至走向犯罪,或者形成“讨好”性格,懦弱无能。试想,一个孩子如果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吸引大人这事上,那么还有多少精力放在探索这个世界学习更多东西上呢?
“回应”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受到教育专家和网友的高度重视。比如,网上有篇著名的文章叫《及时回应就是最好的育儿方法》,文章指出,“及时回应是近些年来被提出的育儿理念,以前的人总认为小孩子懂个啥,小孩子就是喜欢问东问西的,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一一解答他们。对于更小的婴儿,传统观念则认为更没必要去回应了,小孩子嘛就是哭哭啼啼的才。其实这样的看法大错特错!再小的孩子即便是婴儿也需要回应,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你试图想想,如果你躺在那里身体根本不会动弹,又不会说话,周围都是到处移动的比自己大许多的人,而这个时候身体有了不适怎么办?唯独只有哭闹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对吧?所以对于小婴儿来说但凡哭闹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的。作为爸爸妈妈及时回应他/她,也许有的时候并不能发现真正哭闹的原因,但是做出了回应,这样婴儿会觉得得到了一些安慰,一个长久在爱意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是平静的。”
又比如,心理学家武志红通过大量的案例得出惊人的结论:无回应之地既绝境。
再比如,网上有篇文章叫《摧毁一个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够了》也很能说明“回应”的重要性。文章说:“当没有人回应自己的时候,情绪会很低落。低落到不想讲话,流泪,甚至自杀。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青春期孩子自杀事件频发的原因。因为那么多年的忽视,令人奔溃。”整篇文章有意者可上网收索观看。
再比如,大家熟知的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该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母亲对于小猴子(以及人类婴儿)来说,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在生命初期,母亲成为一个“安全港”,于是幼兽们在惊惧烦恼痛苦时会回去母亲身边,那里也是它们平静下来后重新出发、去探索世界的基点。而没有“安全港”的幼兽,只能一直呆在绝望中,紧紧地抱住自己。哈洛的实验证明:曾经被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才会成长为更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