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浦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英)哈特·戴维斯 张雨珊 译
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是生下来就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还是后天经过环境的影响才形成的?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搞懂了,我们就会明白在哪方面努力,才会让自己活的更好。心理学在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等方面做深入探索,其成果对我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有更多的帮助。
对大脑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大脑本身的复杂性又让研究进展缓慢。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确切的知道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大脑如何做出决定指导具体行为的等问题。我们常以为我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我们在作出某个行为的决定前,负责这个行为的大脑区域就已经开始充血了,到底是我们决定了要做这个行为,还是谁在决定了我们要去作出这个决定,这是个谜。我们并不确定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大脑有知觉适应的功能,如果我们倒着看这个世界,大脑会自动调整,让我们适应着倒着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倒着的还是正着的,就无法知道了。颜色、声音、形状等,他们本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不一定,我们的大脑对进来的信息都进行了处理,我们接收到的只是处理后的信息,其本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知道,也许他们本身都不存在,也不一定呢。同样,我们也很难区分心理表象和真实感知。我们以为看到的就是看到的,但有时候,我们想看到就看到了,即便看到的未必是真实存在的,这是通过实验可以证实的。尤其是紧张的时候,越是害怕什么,就越容易看到什么,这在民间传说里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了,是幻觉,还是内心世界在外物上的投射,就很难分辨了。感知到的未必可靠,记忆也未必可信。记忆是信息的合成,有过去的信息,也有新的信息,合成后的记忆,已经不是当初保存下来的记忆了。即便是经历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未必可靠,因为感知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既然如此,记忆的可靠性就更加大打折扣了。对于经历过的事情,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比起已经完成的任务和事件,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未结束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后天努力作为的结果,至于为什么会如此,我们也不清楚,只好说这是天生形成的。而对于疾病和身体状况,如家族疾病,家族的性格特点等,多是基因造成的,后天难改变。
和先天因素的影响相比,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更多。研究者认为,个体行为差异都是来源于不同的条件操作与学习经验。孩子出生时,并不害怕某些动物,但某种动物和不安的记忆或情绪联系起来之后,孩子对这个动物就有了恐惧。习得性无助也是常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经历,当我们多次失败之后,就失去了再次探索和抗争的意识和能力。消极事件造成的失控感会导致临床上的抑郁症状。相反,正强化比惩罚更有效的塑造行为。关在笼子里的老鼠,触碰某一开关,就会有食物传递进来,这样的会让老鼠产生触动开关和实物奖励的关联,正强化的作用会鼓励这样的行为持续下去,并成为一种习惯。环境对成长的影响还体现在对行为的模仿上。目睹过攻击行为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身体攻击行为。研究者让孩子做游戏,不同组别的孩子在游戏中看到其他人的暴力对待布偶娃娃,随后的测试中,观看到暴力行为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这样的结果不难理解,但在生活中却很少引起大人的注意。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行为,并不是大人要求孩子做到的。比如希望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却很少读书学习,希望孩子遵守公德,自己却常常插队或乱丢垃圾等。知行合一的要点在于真知之后才能行动,我们对很多道理的明白还是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大人对孩子的另外一种影响是物质奖励。我们总认为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但研究认为,奖励会破坏孩子对某些活动本来存在的内在兴趣。获得奖励的孩子和没有奖励激励的孩子在绘画的实验中表现不同,得到奖励的孩子有更多功利的想法,为了得奖而创作,一旦奖励减少,激情和兴趣也就不在。
人的社会化进程取决于与其他人的沟通和周围的互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尤其是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人性就会发生变化,智商也会发生变化。研究者认为,冲突源于资源竞争而不是个体差异。很多在战争中有凶残表现的,这些人在平时的环境中,也许就是普通的一个人,看不出他有任何不良的习惯和行为。一旦到了具体环境中,他们就可能变得好战和残忍。研究者把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犯人,一组扮演狱警。一个星期后,犯人愈发的像犯人,狱警也就愈发像狱警,他们会想尽办法折磨犯人。在服从试验里,那些普通人会按照实验者的要求,不断加大电压电击答题错误的人,即便被电击的人表现出痛苦的表情,他们还是不会停止。他们会被动的服从管理者的指令,即便这些指令不合理甚至残忍。同样在街头实验中,如果指向某一个人求助,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向很多人求助,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不打。事实上,被求助的人都是一样的,场景不同,他们的表现就不同。当很多人在场的时候,他们觉得个人的责任就会小很少。人性的变化和不可测也就如此。还有一个研究表明,部分精神科医生并不能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反倒是精神病人能够分辨得出谁是假病人。这个结论非常有趣,假作真时真亦假,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倒是难分辨真伪了。人在面临信念和行为矛盾冲突的时候,会陷入认知失调的情境中,认知失调就会带来不安和焦虑,为了缓解焦虑,就会改变行为以符合观念,或者改变观念以和行为相一致。这种变化有时候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如果他人真的这样变了,是否说明他意志不坚定或态度不坚决呢?
天生和后天都影响人性。天生的因素无法改变,后天的环境还是可以被营造的更利于成长的。对于孩子,包括成年个体,我们努力的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去接触那些阳光积极向上的人,对个人成长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的。这是本书给到读者最好的建议。本书一共讲了50个心理学实验,按照时间顺序编排,都很有趣。比如达尔文研究蚯蚓是否有智力的实验,关于超感知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前一本书比,这本书的每个实验讲的很简单,优点是容易理解,不足是少了业界对该实验价值的评价,少了辩证看成果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