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陆陆续续地买了不少类似”超值白金版“的厚书。动辄七八十万字,以传统文化类的居多。按照我的习惯,一般是不买那些只看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小说类书籍的,觉得那样太浪费。
然而,尴尬的是,如此精打细算的结果,是在书橱、书架上积攒了太多这样的“经典”,占地方多不说,还把自己从“读书人”变成了“藏书人”。其中的绝大部分,只看了个开头,或者只看了一半,真正从头至尾读完的少之又少。
于是,当受到嘲笑的时候,只能用“工作忙”来做挡箭牌。
真的是因为“忙”吗?显然不是,这个理由连自己都不相信。
原因何在?三个方面吧,一是浮躁,二是焦虑,三是选择恐惧。这三个方面很难截然分开,就像一个物体的长、宽和高一样。
稍微冷静地想一想,难道不是这样吗?
毋庸讳言,电脑、网络尤其是在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它们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扰。有些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而且,真的由不得我们。
大多数人都曾经希望只单纯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福利,躲避开接踵而至的麻烦,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天真得可以听到上帝在空中忍俊不禁的笑声。在上帝的视角里,这样的企图就像只愿意吃饭不愿意干活一样荒唐。
在哲学的思维里,所有的东西都要一分为二地看,时髦的表达是:科技是把双刃剑,这是硬币的两面,分不开的。
于是,只要手机在手,我们就不得不接受海量信息的推送,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有视频……无所不有,应有尽有,而且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于是,那种安静地捧读一本纸质书的氛围和心境没有了。大多数人,无法抵制那些即时信息的诱惑,无法控制自己不断地想打开这个“潘多拉盒子”的欲望。有数据统计,现代人平均每天摸手机的次数是一百八十多次。看到这个数据,我笑了:有些人,其实每天只摸手机一次,从早来醒来的时刻起,一直到晚上睡觉前止。在和朋友调侃的时候,我说,为什么现在丢手机的人越来越少?道理很简单,哪怕有1分钟手机不在身边,不在自己的视野、耳朵范围里,就若有所失。夸张一点说,手机已经变成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不可或缺,像眼睛、胳膊一样,除非动手术,否则,丢得了吗?
尽管,捣鼓半天的结果,可能只是浏览了无数的无用咨询,垃圾信息,并且后悔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但这种懊悔很快就伴随着天然的行动循环而烟消云散了,最终,成为习惯。只是,一种叫作浮躁的情绪从此固化在大脑里,再也挥之不去。
于是,有的人意图加强自律。可惜,效果了了。尤其是作为职场中人。有些行为并非自己主动选择,而是被动接受的结果。试想,我们能对抗移动支付吗?我们能不看时间、日历、天气吗?我们能不关注QQ、微信吗?我们能冷落天猫、淘宝吗?一个个APP以霸气而又温情的面目袭来,让我们欲罢不能。不理它们,那能不理亲戚、朋友、领导?还想不想在圈子里混了、在单位里干了?不理它们,那能不理廉价商品、金融知识、出行资讯?还想不想与社会接轨、好好过日子了?不管愿不愿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已经把我们与这个世界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离开一会儿,就有种被抛弃的孤独和焦虑感。前几天,武亦殊考上清华的时候,网上报道她的父亲为了教育女儿,下午4:30下班回家后就不再用手机了。敬佩之余,其实也知道,他的父亲的工作肯定有其特殊性。否则,是无法做到的。现代人之所有忙碌不堪,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由于发送信息的渠道过于便捷,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模糊,哪怕是在半夜里,只要是形势需要,都得像医生和警察一样,随时待命。这里面,已经不是主观上愿意与否的问题,而是既成事实的问题。不如此,则融入不了这个时代。
当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时候,你能说自己没有焦虑吗?
近读《曾国藩谋略大全》,读到《曾国藩日课12条》的时候,其中一条“心戚戚焉”,即“读书不二: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在读书的问题上,“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的确是个问题。然而,又谈何容易!最大的难处在“选择”上。那么多的音频、视频、电子书、纸质书,究竟哪个才是“值得”读完的?是着力在传统经典,还是时下畅销的,别人推荐的?适合别人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这里面有个人兴趣、职业特点、学问层次的诸多问题。焉知不会在认认真真地读完后,才发现浪费了生命?这种选择上的焦虑与恐惧不只表现在读书学习上,购物、做事、择业等方面莫不如此。
要怪,只能怪这个社会提供给的选择太多,而我们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又实在有限。有篇网文调侃道:
哪有什么选择恐惧症,还不是因为穷;哪有什么优柔寡断,还不是因为怂。
说的固然非常有道理,不过,把选择恐惧的责任都推到个人身上,也不客观。毕竟,以一人之力对抗时代,颇有些螳臂当车的味道。
当然,在当下的所有问题面前,不同的人还是有应对的正确策略的。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因为,在很多时候,劝慰别人容易,说服自己却难。湖底浮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