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乱象与“头脑风暴”

(2019-03-31 11:03:47)
标签:

骆塞夫的字纸篓

分类: 阅读与写作

办了63年的成都晚报停刊了。这让人几天来都有点郁闷:好好一张报纸为何说关张就关张了呢?且不说早年该报的“锦水”副刊驰名遐迩,我是每期必读,就是近年改版的副刊也办得风生水起,业内颇有口碑。蒙编辑错爱,我还在该报开设过一段时间的文化随笔专栏,浪得了些许虚名。现在一下子说再见了,感情上总有些过不去,只好唏嘘复唏嘘了。该报发了一个安民告示,说要转型升级为互联网新媒体。这当然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也无可厚非。少了一个读惯了的纸质读物固然有些遗憾,但一个新生的网络新闻融媒体也值得期待。这样一想多少淡化了惜别的怅惘,但说到网络,就想到这些年网络催生的“蔚然成风”的碎片化阅读,不免又有点杞人忧天忧了。

 

张鸣教授说:“碎片化阅读貌似让我们得到更多信息,但阅读这些信息很少需要主动思考,甚至是一个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仿佛使人上瘾一般,一条一条地不停读下去。长此以往,人们就会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碎片化的短信息,一些稍长的文段就会没耐心去读,更不用说主动思考事物发展背后的原因,变得懒惰,变得肤浅。”这段话可谓点中了网络阅读的死穴,那就是只有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思考。过去读书,都是边读边想的,每一个字都要过过一下脑,都要想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意义等等。现在好了,仅就文章而言,匆匆打开微信或公众号浮光掠影地瞟一眼——能瞟一眼已经给足了面子——就算拜读了,赶快点个赞,后面还排着长队等着“批阅”呢。

 

传统媒体的完整阅读和新媒体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用脑读,后者仅仅是用眼读;前者是读了要想,后者是读了就了;前者有一个消化甚至是反刍的过程,后者多是囫囵吞枣;前者吃的是精细的限量版食物,后者吃的是取之不尽的快餐;前者会为某些桥段刻骨铭心,后者则如风过耳……长期下去,真担心一些人在阅读时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最终摒弃了使用头脑的习惯,导致“脑萎缩”,致使思维简单粗放,有思想,会思想的人会越来越稀少,而“无头人”会越来越多。

 

我的“无头人”的概念来自于国外一段电影视频。说的是一个小镇上生活着的人都是无头的,唯有一男青年是个有头的异类。他爱上了一身材窈窕的无头少女,交往中,少女无意间摸到他的头,吓得扭头就跑。为了获取爱情,青年自制了一架断头台,把自己的头切了下来,再去见那位少女。少女摸到他没有头了,深情地投入了他的怀抱,两人手拉手幸福地走向美丽的黄昏……

 

这段视频让我震撼不已、后怕不已。引申开来,如果网络阅读真的造就一大批泛阅读的“无头人”,而把那些习惯于纸媒精细阅读的“有头人”视为另类,当是文化的悲哀。或许,为了合群,为了时髦,为博取读者的欢心,“有头人”也会自己断其头颅去随波逐流,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即使可以和人家手拉手熙熙而乐了,但前面还有美丽的黄昏吗?即使有,但无头了,你还能看得见吗?

 

其实,不论哪类媒介,其传播的东西都应该是头脑的产物。人类最早在山洞或石壁留下绘画和象形文字,后来发展到在竹简上写字,再后来有了纸张,现在又有了网络,载体虽然不同,但都是记录社会生活、表达大脑认知、传递思想情感的工具,且万变不离其宗,利用文字是最基本的手段。不论是书简还是纸张,留下的文字都没有脱离“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本质属性。既然是这样,同样是方块字的网络文字是不是也应该继承这些优良的属性呢?网络阅读是不是也应该沿袭优秀传统与纸质阅读一脉相承呢?

 

我们别无选择地处在了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过着碎片化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也要成为碎片,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也要成为碎片。当我们为瞬息万变的世界喝彩,为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低成本赞叹,为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叫好的时候,我们还有在阅读中与文字对上心灵密码时的快乐体验吗?还有在思想海洋里深潜的愉悦经历吗?在触动笑点的同时还会触动泪点吗?还会与先贤隔空对话并不时会心一笑或在心里“咯噔”一下吗?

 

作家蒋子龙断言,文学已经改朝换代。这既是针对社会变革而言的,也是针对网络文学而言的。社会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也深入地改变着人的习性。便捷和轻易会造成人的随意和懒惰。碎片的制造者和乐享者大多是随意和懒惰的人。英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懒汉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厂。”对此话有不同的多种说法,但在此时,我却愿意这样理解:人如果懒于用脑思考了,魔鬼的产品就出笼了。魔鬼对应的是天使,而在基督教的神话里,天使并没有别的能耐,只有聪慧的头脑而已。

 

我们当然不能排斥网络,事实上,很多严肃的文字也在依托网络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成为网络的精华,一些网站还会为这些文字“加精”予以褒奖。而相当多的网络写手也还是在沿用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写作,好的作品,也会被出版社从网络上移植到纸张上,成为畅销书。由此可以看出“融”的广阔前景和重要意义。我们要排斥的是网络糟粕,而糟粕大都是碎片,是诱导人们快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的“魔鬼”。面对无头的魔鬼,我们不能自己切下头脑去迎合,而是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过滤,变囫囵吞枣为辨识扬弃。此外,还要把那些“无头人”的头找回来给缝上,让其能正常地靠气管和鼻腔呼吸而不是靠胸喘息,正常地用眼睛观察世界,而不是靠跌跌撞撞地盲目地摸索。

 

我一直很赞赏国外企业在开发、经营、管理中推行的“头脑风暴”。所谓“头脑风暴”就是调动员工大脑,以思想碰撞激发全新理念,以灵感触动开启创造思维。而今,面对纸媒阅读的困境和网络阅读的乱象,也到了该在记者、作者、读者、编者中刮起“头脑风暴”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