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规定动作”
(2019-03-26 07:09:51)
标签:
王金战 |
分类: 初中.高中 |
家长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还不够,更要提醒孩子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不过这个提醒是有技巧的,有些家长啰里啰唆、唠唠叨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还容易让孩子烦躁,由此影响了孩子的心情。
所以,老王我总结了一套考生“规定动作”,家长把这些“规定动作”的要点提醒到了,该提醒的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相信孩子的实力,让孩子自己好好发挥吧。
考生“规定动作”一:定点突破
对考生而言,高考时的基础题目不丢分、已经掌握的内容稳定发挥,这就是高考的“规定动作”。完成这个“规定动作”,至少可以保证考生正常发挥;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再完成一些“自选动作”,就可以称之为超常发挥了。高考能超常发挥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考生只要能做到正常发挥,就等于占据了绝对优势,必能决胜考场。
首先,考生要确保自己会的题目不丢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临近时,让学习从“全面学习”变为“针对性学习”。
在距离高考还不到三十天的时候,北京一个考生来找我,诉说他学习数学的苦恼。
我问:“你在正常情况下,数学能考多少分?”
他说:“一般也就在
我说:“那么,你今年高考数学的目标是多少分
学生回答:“我数学能够得
我告诉他:“既然你今天来找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今年高考我能让你的数学成绩达到
他一脸怀疑:“真的吗?二十多天,我的数学就能达到100分?”
我说:“完全没问题。从
这位学生连连称好。
我继续说:“一张高考卷子,考题的难易程度比例是
所以,高考里有
我经常和学生们说:‘你看有些人傻不傻?他迅速地把会做的题做错,然后腾出大量的时间,去啃那些他不会做的题。’所以,你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该拿分的题确保拿分,决不放弃;该回避的题迅速砍掉,决不浪费时间和力气。”
他被我说得直乐:“王老师,那我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说:“就按我们的目标,以高考数学得
他摇头,不自信地说:“做不到。”
我说:“好,先从这里开始练。你先横向把全国各地的高考模拟试卷中的选择题从头到尾做一遍,突击训练。咱别讲速度,你可以花
他说:“然后呢?”我说:“后面六个大题,第一个题是三角函数,一般是
他说:“这个题我会做,只是有时候得不了满分。”
我说:“那就多训练,得满分。还是练习38套模拟试卷,只做三角函数。还是那个原则——不追求速度,也不追求数量。你争取做一个题目,就拿一个满分。做上10个题,你的高考三角函数就过关了。 ”
再往下,我问他:“概率题有问题吗?”
他说:“概率题好像问题也不是太大,但时不时地也出一点小错误。”
我说:“那就跟三角函数一样,训练得满分。”他胸有成竹地点点头。我这样说,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第一,他需要做的事不多;第二,他需要做的事也不难。
这些事他应该做也能做,但过去为什么没有做好呢?因为他不知道该抓哪里,更不知道怎么抓!脑子里一片混沌,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我跟学生就这么一道题一道题地看,一分一分地算。
我又问他:“最后几道题,相对难一点。你看哪些部分,你还能做一点出来?”
他想了想:“我觉得立体几何的那个题,我还行。”
我说“好了,咱们就主攻立体几何。这一阶段,你把立体几何的内容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从38套模拟题中挑出
我又问:“最后那道大题可能不行了吧
他回答:“解析几何那道题,第一个问题还行,第二个问题肯定不行。”
我说:“那我们就做第一问题。其他的题,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要它了。看都不看,你能做得到吗?”
他说:“能。”
经过对每一个得分点的细细分析,我给学生规划出高考数学
我说:“你觉得这样做难吗?”
他说:“不难。”
结果,这个孩子今年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考完了他告诉我:“王老师,您相信吗?我的数学考了
离高考还有
那天给学生辅导完数学,我又追加了一句话:“别的学科也按照这个方法来做。”虽然各科学习方法不同,但是考试的策略、方针是一样的。知道一个学科的做法了,其他学科依此类推。每门增加分,你说这个进步有多可观?
每个人都应有一个大致的目标,把此目标分解到各个学科,便大体知道自己在每个学科中应得的分数,据此分析自己的差距在哪里,问题在哪里。
我常说:“考前讲两个小时,我能让你的成绩提高20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每当我给一个学生辅导完了,把那些细节“秘密”告诉他们,在离开这里的时候,他们都自信能稳操胜券。因为,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信心。信心一足,效率一高,他们就不仅仅是提高
所以,考前复习就是要在短时间内,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定位突破。面对一张试卷,学生要有这样的信念:肯定能过关的,好好做!千万不要似是而非,摇摆不定。在熟悉的地方重复来重复去,在超难的地方冥思苦想。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造成一种挫败感。而那些平常会、但总得不了满分的地方,往往是一个突破点,潜藏着很大的提分空间。这才是我们考前复习的重点。容易题不丢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能得分,这就行了。2小时20分,就这么提上去了。
除了自己已经会做的题目之外,还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规定动作”的呢?毫无疑问,是基础题。基础题通常都是通过教材上的定理、公式、概念等,不用经过太复杂的思维或推导,就可以比较容易得出结果的题目。
高考中如果因为这样的题目丢分,没有人会觉得不冤枉吧?而且,如果能把基础知识理解运用得足够熟练,说不定还能成为解开难题的“关键钥匙”。
常小玥是我的一个学生,平常特别开朗,总能听见她嘻嘻哈哈的笑声。她在高考前有一次愁眉苦脸地来找我。
我一看她这个状态,忍不住打趣她说:“哟,我们的疯丫头也有皱眉头的时候呀?”
经过我这么一个玩笑,她的眉头倒是舒展了不少,说:“王老师,您别打趣我啦,您可得帮帮我,马上就要高考了,我最后这道题总是解不出来。”
我说:“你既然知道马上就要高考了,就不要再在难题上浪费时间了,即使会做了,这么短的时间,你消化得了吗?弄个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到考场上还是不会做,等于是在浪费现在宝贵的时间。”
她说:“那我做不出来,心里老放不下,怎么办呢?”
我说:“你要是耿耿于怀,又怕耽误接下来的时间,我倒是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可以试一试。”
“什么办法?”她追问。
我说:“这道题是双曲线的题对不对,你先别管这道题,你把双曲线的基础知识点仔细地过一遍,再把我让你们每个人都准备的错题本里关于双曲线的题目反思一遍。这些基础工作做完以后,你给我讲讲双曲线的知识架构、出题套路,咱们再回过头去看这道题,好吗?”
“没问题!”她爽快地答应了。
晚自习的时候,她来找我,给我讲了一遍双曲线的基础知识,我一看她讲的是那么回事,就让她再去试着做一下上午没做出来的那道题。
她琢磨了一会儿,惊喜地说道:“老师,我好像有点思路了!”
我鼓励她:“那试试看。”
她开心地做了起来,中间虽然打了两个“磕巴”,我稍加指点,她就顺利地完成了这道难题。
看她正开心,我赶紧趁热打铁地嘱咐道:“在这个阶段,拼命地钻难题并不可取。如果一定要钻,就把难题化简,把相关基础知识过一遍,以往相关错题过一遍,难题很有可能会迎刃而解。即使难题依旧无法解决,复习的那些基础知识也有助于解答基础题,不会耽误时间的。实在太难的题,我建议放弃,你明白了吗?”
“明白了,老师!”她自信满满地走了。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我第一个接到的就是她的电话,向我报喜,说她的数学成绩是史上最高水平。
所以,考前,考生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绝不能以单纯的靠做题来替代针对性的复习。学习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知识点梳理和整体回顾上,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对各科复习提纲的回顾以及对以往错题的反思等,都有助于考试时知识的再现和思路的打开。
如果觉得不做题就不踏实,一定想做点题,那么建议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着手:
第一,要回顾基础题。课本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立足点,很多题目本身就是课本知识的直接应用或简单拓展。即使那些有一定灵活性的难题,也是由数个基础题叠加延伸而来。如果学生的基础题目还有一些漏洞,或者掌握得不够熟练,就很有可能使他失去宝贵的分数。在回顾基础时,要抓住学科主干知识,抓住实用知识。高考立足点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而在于把握高考切入点的准,因此应以回顾基础题为主。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对知识点的归纳,最好是借助现成的小册子。
第二,要重温做过的习题。最后一阶段的重点应是查缺补漏,学生可以把以前做过的习题特别是做错的习题再看一遍,看看现在是否会做了;学生也可以浏览那些带详细解答的高考模拟题、高考真题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加深对复习过的知识的印象,不懂和遗忘的知识得以重新掌握。
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了上考场这一刻而做的。学生的应试技能,与考试成绩紧密关联,动作规范才能超水平发挥。所以,学生考前要有意识地加强考试技能的培养,以做好充分的考试准备。
第一,进入考试阶段先要审题。审题一定要仔细,一定要慢。我发现数学题经常在一个字、一个数据里边暗藏着解题的关键,这个字、这个数据没读懂,要么找不着解题的关键,要么你误读了这个题目。在误读的基础上来做题,可能感觉做得很轻松,但这个题一分不得。
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一旦把题意弄明白了,这个题目也就会做了。会做的题目是不耽误时间的,真正耽误时间的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在找思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思路了,单纯地写那些步骤并不占用多少时间。
第二,一定要培养自己一次就做对的习惯。现在有些学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会做的题目,就快速地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争取时间去做不会做的题目。殊不知,前面的选择题和后边的大题,难易差距是很大的,但是分值是一样的,有些学生以为前边题目的分数不值钱,后边大题的分数才值钱,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
所以我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培养自己一次就做对的习惯,不要指望腾出时间来检查。越是重要的考试,往往越没有时间回来检查,因为题目越往后越难。你可能会陷在那些难题里面出不来,当你抬起头来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收卷了。
第三,要由易到难。一般大型的考试是要有一个铺垫的,比如说前边的题目,往往入手比较简单,越往后越难,这样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发挥。曾经有一年的高考,数学第一个题就是一个大题,很多学生就被吓蒙了,于是整个考试考得一塌糊涂。因为这样一些“事故性试题”的出现,不能让学生正常发挥,所以以后的高考命题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学生慢慢地进入状态,再去慢慢地加大难度。有些学生自以为水平很高,对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所以干脆从最后一个题开始做,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因为最后一个题一般来讲,难度都很大,一旦卡了壳,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心情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当然,“由易到难”并不是说从第一题一直做到最后一个。以数学高考题为例,一般有三个小高峰: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它的难度属于难题的层次;第二个小高峰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是比较难的;第三个小高峰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题。我说“由易到难”,是说要把握住这三个小高峰。
第四,控制速度。平常有学生问我:“我在做题的时候多长时间做一个选择题,多长时间做一个填空题,才是比较合理的呢?”我觉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平常用什么样的速度做题,考试的时候就用什么样的速度,不要人为地告诉自己,考试的时候要加快速度。其实在考试的时候,考试做题的速度要是和平常训练的速度差距比较大的话,很可能导致做题质量下降。一场大型的考试,学生会做的题目本身就那么多,如果加快速度,结果把会做的题目做错,而腾出的时间去做后边的难题,又长时间地解不出来,那么可能造成会做的题目得不着分,不会做的题目根本不得分。
不要担心“做慢了,做不完”,而把握住一点: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如果始终在自己会做的题目上全神贯注的话,这场考试一定是正常发挥的,甚至是超水平发挥。学生一直投入到会做的题目中,按照他平常训练的速度,踏踏实实地往前推进。即使发现时间到了,后边还有题目可能会做但来不及了,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后悔的结果。最后结果出来学生会发现,他最后得到的分数往往会比他的实际水平要高。所以在考试的时候要控制速度,我觉得这是考试技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五,根据学科的特点抓住得分点。考数学时,有的学生考完以后说某个大题能得满分,结果却并非如此。一个大题
比如让学生求出一个椭圆的方程,他可能不会求,但他只要写上“解: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第六,不会的也能得
第七,防止慌场。在考试的时候,本来以为某道题对自己来讲难度不大,结果一看,当头一棒,怎么也找不着感觉,干脆把这道题放过去;再看下道题,发现下道题更难。连续碰上几道这样的难题,心里就慌了。这一慌,脑子出现一片空白,本来会做的题目也不会做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慌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高考时真遇到这样的状况,先闭目沉思,然后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心里就这么想:“反正这一场考试已经这样了,我也别着急了,能做出一个是一个,也许我先把最简单的题目做出来,心态就平和了,头脑就冷静了,再回过头来看刚才那几道题目,就找到思路了。”
所以先把前面遇到的那几道题目放弃,去看其他题目,而且在看其他题目时,也别指望有大的收获,这样很容易冷静下来,可能很快又找着感觉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应该这样想:“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这个题目既然我不会,其他同学也不会轻松的,大家都是公平竞争。”这样一想,不就不慌了吗?
第八,考完以后千万别急着离开考场。考完试之后一定要检查一下:名字写了没有?试卷集中了没有?一卷、二卷是不是都交齐了?很多考试(包括高考),经常会有老师把学生的卷子收走了,却把答题卡落下了,或者本来五张试卷,只收了四张。有的考生考完了,把卷子放到桌面上走了,结果下一场来考试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还有一张卷子没收。这还是比较幸运的,交给老师以后,学生大不了受点处分,毕竟卷子还没丢。但是学生仔细想一想:“要是我下一场考试没发现落下试卷,五张卷子,我只交了四张卷子,受损失的是我自己。”所以考完试以后,学生不要急于离开考场,要确认该交的卷子是否都被老师收走了之后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