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主体性行为意味着
1.没有主体的参与,学习不会发生,所以,从本质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既然是自学,学习最大的敌人必然是依赖。
2.教师的第一责任不是“教”,而是唤醒主体。
3.教师的教(包括学生的教)都只是主体发生学习的条件,但是,这种条件,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充分的,更不是充分必要的。
4.既然是条件,意味着教师只能帮助,不能替代。
5.教育的条件有其特殊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6.教师是一个环境制造者、组织建设者、守望者和陪伴者。
7.教育是人学,发现人,了解人,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成为人,超越人,就是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的价值所在。
讲授属于客体性行为意味着
1.讲授主体可以被替代;
2.讲授这种教学形式,决定了听者不可能摆脱讲者的控制;
3.所谓新老师,从内在动机上判断,她的讲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4.所谓新课堂,是以解放学生为前提和目的的,既然如此,就决定了教师应尽可能少讲,甚至不讲。
教学是主体间的交流过程意味着
1.交流只在平等的主体间才能发生;
2.高效交流只发生在对等的认知前提下;
3.持续的交流必须得到情感支撑;
4.组织越紧密,交流需求和欲望越强烈;但,组织是把双刃剑,在教学高效的同时,要避免对个性的扼杀。
教育是主体对主体的影响意味着
1.教育就是人对人的影响。即使存在物对人的影响,也是作为主导方的人有意安排的隐性课程,是人对人的间接影响。
2.人是人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相对于直接的、人的影响,人安排的物对人的影响是间接的,非决定性的。
3.学校的产品就是育人环境,是人为的环境。人是环境中最重要和起决定的因素,其余“物性”的环境,都只是辅助性元素。
4.课程一旦离开具体的实施过程,她只是名词性的,只能属于“物”的范畴。课程如果成为主体对主体影响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方式,课程将是动词性的,才是完整的、真正的课程。
5.由于教育只能通过被影响的主体实现,所以,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