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崧舟的语文课为啥这么重视读?

(2018-07-19 14:54:17)
标签:

缓冲地带之赖小珍

分类: 课程与课堂

编者:公开课《长相思》,课上他引领着学生们不断的朗读,光整首词的齐读就有13次,如果加之片段和字词的朗读和单个学生的诵读共计20多处。充分发挥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琅琅的读书声让课堂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王崧舟上的公开课《长相思》就达到了这种境界。他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打开课文,王老师就让同学们自由朗读,反复地读、出声地读,直到读顺口为止。当学生认为都读顺之后,老师检查,方法还是读。请同学站起来朗读,其他同学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真正把诗词读通读顺。在这个环节中,王老师抓住生字“聒”,进行词义的教学。再读,又抓住一个多音字进行分析,初步感知纳兰昼夜不眠的事实。接着以前面两位同学的朗读为范本,再次齐读,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这个环节,学生的读使声音在大脑皮层建立起听觉表象,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

在读准、读顺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次齐读,这次要求要读出感觉。当然和刚开始自读一样,也是学生先尝试,在是老师检查,检查是否读准读顺容易,检查是否找到感觉就不好把握了。而且,王老师等会儿还会以学生找到的感觉让他们再次有感受的齐读,所以他在请学生朗读时根据不同的朗读效果加以说明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次齐读之后,紧接着还是读,静读(即默读)。在这个环节,王老师要求结合课文插图、注解,在默读的过程中理解《长相思》的大概意思。读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了两个问题:1、身在哪?2、心在哪?在分析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再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思想感情再次齐读。假如上次是找到感觉去读,这次就应该是更进一步,是把握感觉去感了。再接下来是王老师朗诵,学生去想。尤其老师朗诵之后,问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这就进入了纳兰当时的情景中去了。接着,老师又问:“刚才我们看到的纳兰是在征途,那么在故园、在纳兰的记忆中,又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这个环节,时不时地进行词的片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加之老师问题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与思结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想象征途中的情景和故园情景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同纳兰一起感受了那种身心分离、“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痛苦与相思。于是,再次齐读时,大家就自然地读懂了纳兰、读懂了那份相思、读懂了那个“碎”字。

随着读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还要去呢?为什么不回去呢?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找来了纳兰的另一句诗:“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在不断地问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感慨。之后,王老师一句反问:“轻离别?我轻离别吗?”引导学生重新回到《长相思》中,再读,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补充说明了纳兰的身份“康熙阶前一等侍卫”,明白纳兰肩头的责任与思乡的感情间的矛盾,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王老师很好的发挥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平时的背诵比较机械,而王老师是在理解分析感受的过程中不断地读,学生做到了口、眼、耳、脑、心并用,。一首词,读了两节课,起到了很好的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在山水一程又一程、风雪一更又一更的过程中,学生读准了字音,读顺了词句,读出了感觉,读懂了纳兰,他们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长相思》中去,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语感素质。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大胆想象,组织语言,描绘出一个一个感人的场面、动人的细节,在感受的过程中去描绘、去说,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个朗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情感之旅,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感情的音符,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再造意象,进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联想,这样,在身心分离的感悟中去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着故园情、感受着纳兰那颗在责任与情感之间的矛盾的心,在这样的情感之旅中受到美和爱国的教育。

在上面环节,我细致地分析了王老师成功的朗读教学,下面我再来抓细节的谈谈王老师语文教学的第二个亮点,那就是——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与感知。王老师上课不仅善于带着问题去分析理解,还善于用诗意的语言来传情。

说到问题,王老师的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相当精彩的。

在教学生字新词时,他不满足于知道词的意思,进一步追问:如果课文中没有注释,怎么办?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明确了处理生字新词的常用的一些方法,有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测,以及最具有针对性的根据字形猜测。这样,既轻松地学到了理解生字新词的方法,又加深了对“聒”的理解。

接着,王老师提了两个问题:身在哪?心在哪?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纳兰当时身心分离的痛苦与相思之情。最后,王老师说:我就是纳兰,同学们有什么疑惑问我?在学生的一声声的问话中,人称发生变化,学生开始直接与纳兰对话,走进纳兰内心,对纳兰感情进行准确地把握。

   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怎样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素材。在语文课堂中,他运用规范优美的语文课堂语言,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完美的结合。《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王老师那充满深情、富有诗意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假如你读过前面两首诗,你就会发现,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诗人王安石产生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而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产生了“欲做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月深人静的时候,当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又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王老师领着同学们进入文本的解读。如果说刚开始的朗读是为了理解认识文本的需要,到后来的朗读就应该是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需要了。

(师)告别家乡,大队人马出发,只见(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行行复行行,谁也停不下前行的脚步,(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山水一程又一程,挥了多少汗,流了多少泪,大队人马还要继续前行(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是啊,再也看不见自己的家园,再也看不见自己的亲人,只有大队人马还行走在征途上(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王老师在学生很好地配合下,领着他们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学生慢慢地与词人的身心交融为一体。于是,在诗词的意境中,老师把自己当成纳兰,学生则把心中的疑问尽情地抒发了出来,学生已不是和教师、和文本对话,而是直接与词人面对面交谈,之后,王老师找来了纳兰的另一句词来回答学生的疑问,说是答,其实还是在问:是啊,纳兰也千百次地这样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如此,学生可说是与词人化为一体,与自己的内心产生贴心地、零距离的交流,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感受不到词人思乡怀故、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心!人入境,境入心,情由此而生,学生在王老师那洋溢着诗意的课堂中学习着,享受着,如痴如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