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芬兰开放课堂的启示

(2018-06-15 10:42:49)
标签:

上海特级教师李春华

吴建民

分类: 课程与课堂

    近年来,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并借鉴来自芬兰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举办“芬兰开放课堂”研讨活动,又使我们对芬兰教育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新的认识。

    芬兰教育何以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次活动中,芬兰教育专家介绍说,芬兰教育的成功依托多方面的社会支持,而教育的成功也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两者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她同时强调,芬兰教育体制建立的目的绝不是PISA等考试中的排名,而是芬兰人有这样的共识,他们认为如果想让芬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让每个学生接受适当的教育,为每个个体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除此之外,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要素还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指导和咨询、鼓励性评估和评价、教育的灵活性与信任度等。比如,芬兰的教师队伍目前已经实现了一律硕士起点,这样高精尖的教师团队是芬兰教育的重要保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芬兰教育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社会文化土壤里,教师、学生、校长、家长都获得了充足的信任,这样的信任又催生了各方极强的责任感,形成了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的合力。

    作为一次高水平的研讨、对话、交流,这次活动也澄清了许多我们对芬兰教育的一些模糊认识。比如,近两年来,有一种说法是“芬兰已经取消了学科教学”,似乎这就是我们课改的方向。真是这样吗?当我们向芬兰教学专家求证时,她们解释说,目前芬兰并没有取消学科教学,而是学科教学与主题教学并存。但教师在落实教学大纲时有高度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可以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芬兰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倡导跨学科主题教学,但中小学实施主题教学的情况并不均衡,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

    同时,芬兰教学专家也谈及,他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高中结束后的一次高考,没有其他统一测试。对此,我们的教师提出疑问,没有日常考试,教育质量如何保证。芬兰专家表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是通过观察来发现学生的需求。当发现哪个学生无法跟上其他同学时,教师会为这个学生提供特殊帮助,并组织团队给予帮助,进而为学生制订个人教育方案。教师可以不遵从国家课程目标而自己决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能尽力做到最好,教师不关心其他外在评价。我想,这虽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时也用适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会上,让我尤为感动的一点是,当有人问芬兰教师,对于教师职业“门槛高,挣得少”,他们如何看待时,台上的一位芬兰专家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我想没有一名教师是为了待遇而做教师的”!台下一位芬兰教师也呼应说,“作为一名教师,你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

    这时,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许多中国教师热泪盈眶。无疑,从芬兰同行的回答中,大家不仅心有戚戚,而且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不一样的主题教学课
马 骏 许祎玮

    芬兰这个神奇的北欧国家,有着世界公认的较高的基础教育质量,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要参照对象。近年来,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芬兰教育热,人们对其教育教学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同时,对芬兰的教育教学也存在许多疑问和有争议的看法。

    那么,真实的芬兰课堂教学究竟什么样?今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芬兰教育集群合作,共同举办了一次“芬兰开放课堂”研讨活动,邀请芬兰教师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学生上课,亲历原汁原味的芬兰课堂。

    主题与融合

    近年来,主题教学在中国也非常流行。比较而言,芬兰的主题教学与我们的教学实践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理念、方法和细节设计。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两位授课教师选择了“动物”这一主题,然后相互配合,给学生上了英语、音乐、数学和手工等4节课。

    英语课上,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与动物有关的绘本。音乐课上,学生们学唱了一首描述小动物的歌曲。数学课上,大家一起玩动物拼图,用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数字。手工课上,学生用彩色纸团和毛线制作动物工艺画,甚至课间娱乐也巧妙地与动物联系起来,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玩“奔跑吧动物”“小熊捕食”等游戏。借助“动物”的主题,4节课都营造了学生喜欢的童话般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游戏和体验中完成了各自的学科教学目标。

    选择“动物”这一教学主题,既符合学生的天性和年龄特点,同时还有另一层深意,教师选择的动物大都是芬兰特有的,通过4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了芬兰的自然与文化。这样的主题教学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含着教师对教学主题的深刻理解和精巧设计,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另一种开展主题教学和课程融合的思路。

    生活与儿童

    此次研讨活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式的设计,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

    芬兰教育追求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统一,提倡学习来自于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真现象、真问题,这是主题教学的价值追求之一。因此我们看到,4节课都与芬兰人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孩子们学习的英文绘本《Over and Under the Snow》,故事背景就是寒冷、多雪的芬兰原野,雪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芬兰动物。尽管中国的孩子对这些动物并不太熟悉,但通过随后的音乐、数学、手工课,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这些动物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此外,教学中的许多细节都体现了芬兰的文化元素。比如,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学了芬兰风格的歌曲,教师用来伴奏的是芬兰的民族乐器康特勒琴。

    对中国教师来说,怎样选择教学主题,怎样用好本土文化资源,怎样基于不同学科特点对孩子进行适切的价值教育,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活动中的许多细节,也传递出芬兰教师对儿童的尊重和对儿童认知规律的理解。因为是面向中国儿童授课,芬兰授课教师特别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或通过充满童趣的游戏自然导入,或对授课的关键环节仔细说明,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对于授课中的难点,比如英语课中的各种动物名称,教师慢下节奏,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手绘等有趣的方式,及时搭设“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上的这些细微之处,展示了授课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也体现出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

    规则与自由

    让中国同行感触颇深的,还有芬兰教师在教学中既认真严谨又民主宽松的态度,在规则与自由的把握上值得我们借鉴。

    在4节课开始前,有一个晨会环节,教师和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相互认识、拉近距离。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天的教学活动安排,特别强调要求学生遵守的细节规定,并反复询问学生是否明白。不同的学科活动中,教师也会先强调一些要求学生认真遵守的课堂规则。比如,手工课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材料取用要适量不能浪费等。一旦学生违反了这些规则,教师就会停下来予以指出,要求学生改正行为。虽然是公开的教学观摩,但教师在这方面一丝不苟,要求相当严格。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又非常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有困惑的地方,会耐心予以解答,进行平等交流。在教学中,教师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尝试完成学习任务,非常注重给予学生后续学习的支持和个性化教育。

    尤其在教学评价上,芬兰教师最独特的一点是课堂上布置的学习任务,不管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授课教师都会用适切的语言予以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自始至终没有表扬某个学生,而是对小组进行评价或集体展示。

    目标与育人

    新课改以来,如何在课堂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直是未能解决的教学难点。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芬兰教师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4节课中,教师通过主题与学科的融合,自然而巧妙地实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目标与能力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喜爱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及具有浓郁芬兰特色教学材料的引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看得出,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育人目标的实现,是无痕地融合在一起的,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是一些教师困惑的问题,许多时候我们习惯将两者割裂开,变成教学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在这个方面,芬兰同行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中知识学习与育人应该是统一的,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或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可以在无形中达成学科育人的目的。

    当然,在与芬兰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也介绍了学校在主题教学和课程整合方面的尝试。比如,我校教师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主题教学活动,三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假期阅读节气绘本、搜集古诗民谣、记录气温变化。在此基础上,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书法等各学科教师都参与进来,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学活动,既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热爱。

    因为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使我们在观摩芬兰教师的教学时感触颇深,同时也欣慰地看到中芬课堂教学的异曲同工之处,这是激励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路上继续大胆尝试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