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多少年的习惯做法未必正确、有效,打着传统的幌子、基于成年人的思维,不从实际、实效出发的教育大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思路错误,你越尽责学生越遭殃,你越努力学生越痛苦。
中国教育有很多传统做法,看上去很美,但却经不起深入的推敲。
比如广播操。全中国所有的中小学每天都做广播操,这是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定。用意无可挑剔: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培养纪律意识。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广播操,队列严整,动作整齐,气势宏大,俨然阅兵式一般。可是,从小学到高中,中小学生经历了12年2000余场次的广播操训练,又有多少学生因此而改善了身体状态、因此而养成了锻炼习惯、因此而建立了秩序感?看看当下中国学生羸弱的体质,看看社会上凡是公众聚集的场所必然存在的争抢、加塞和拥堵,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种广播操究竟有什么实际效益;我们就不得不思考: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还有每周的升国旗仪式,目的更高尚:通过庄严的升旗仪式培养孩子对国家的热爱。经历了12年500余次的升旗仪式熏陶,我们的孩子是否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不得而知,我们常见到的现象是:很多体验了500余次升旗仪式的学生长大成人以后,在参加各种有升旗仪式的活动时,对冉冉升起的国旗和轰然奏响的国歌无动于衷。我不知道美国中小学有没有这样的每周升旗仪式,但是,在美国各种大型聚会上,只要有升国旗这一项仪式,全场不管有多少人,都会自动起立,每个人——无论老幼,都会把手放在胸前,向着星条旗行注目礼。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怎样的升旗仪式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效益。
还有教师节。很多学校,在教师节都要组织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或者撰写、诵读相关的尊师诗文,或者献上鲜花之类——学生自愿向老师表达节日祝贺是另一回事,我这里说的是学校统一组织的“官方行动”。我对此一直疑惑:掌握教育权力的教师自己过节,却要组织那些被管控的弱小的孩子们向自己致敬,这是不是有些滑稽?设若有个“官员节”,官员们组织老百姓向自己表达敬意,那一定会一片反对之声。当我把自己的观点跟一些老师交流时,大家纷纷说: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没有错啊!难道孩子不应该接受尊师教育吗?这也是一种教养和文明啊!我对此还是不敢苟同:政府和社会借助教师节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没有错,但对学生而言,尊师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这种情感一定不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教育”出来的。要想让学生尊师,首先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有了这种感受,不让孩子尊师都难。我校的常丽华老师,今年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班,入学仅仅三天,她让孩子们用画笔画一画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结果全班31个孩子,有16个孩子画了常老师的样子,说长大以后做常老师。常老师问为什么,孩子们回答:常老师好漂亮哦!其实已过不惑之年的常老师虽然不丑,也算不上漂亮,孩子们之所以觉得她美,就是因为她对孩子好!
可见,我们的很多教育都是基于成年人的一厢情愿和固化的思维模式,基于强大的习惯势力。这些无用或者低效的教育大量充斥于校园,让孩们厌倦了学校,厌倦了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