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299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负”:一场决意相忘的纪念

(2018-04-08 10:05:11)
标签:

邱磊微阅读成长

分类: 视点.争鸣

几日前,参加了外甥女的葬礼。外甥女今年刚满18岁,生得亭亭玉立,正值韶华,不想,生命竟截然而止。困顿的求学经历,逼仄的发展空间,还有指标化生存的驱赶,让教育,一直是压在她心头的重担,相濡无望,相求无缘,相恨无门。
    孩子的负担,是“减”出来的?中新网消息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则针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报告指出,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时间普遍过长,课外补习时间“领跑全球”,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仍十分普遍。

中国人多少是知道一点哲学的。不同于西方,哲学在古老东方,指的是一种拐弯的智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说,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啊,这个是美的”并趋之若鹜时,其已经变得臭恶。同样,当所有人都开始谈“减负”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有一套“减负”的修正方案,甚至大言不惭地以之为“一劳永逸”时,这恰恰是“减负”到了最危险的拐点。

我们知道,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但形如顽疾,难以根治。从调查报告看,无论是正常的课业学习,还是校外机构的提优补差,均呈现出强度高、时间长、任务紧的趋势,全国1/4“小升初”依然遵循市场逻辑,且刚需不断,行情看涨。前不久,黑龙江省、浙江省等地区出台推迟小学生到校时间的善举,却不想遭到不少家长的奇葩质疑:“人家的孩子不推迟时间,那我家的孩子岂不吃亏了?”我们细细分析上述种种数据、个案,不难发现,“减负”的核心症结并不在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不作为,也不是学校刻意追求私利,更不是家长无故将金钱、时间、精力耗费在五花八门的校外培训上。问题的中心,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在对面广大的需求人口时,存在着“僧多粥少”的不平衡局面。

这一方面与我国长久以来的国情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壮大,即使将来教育资源不再稀缺,但与高预期、高投入、高收益相关的优质资源还一定是不足的。有竞争就一定有压力,有压力就一定存在“增负”或“减负”的问题,加之我国当下社会的整个信任体系尚不健全,大家面对“减负”的态度表里不一,也加剧了如今的形势。

但我们还要多思考一层:你喊了“减负”,教育就当真减了负?即便在所有最理想的假设下:教育行政,初衷可鉴;教育实操,日趋成熟;教育理论,遍地开花;教育试点,大获成功……然,一纸公文之下,中小学之“减负”生态可见得好转?恐怕是要打问号的。

这叫人想起,浙、沪高考之实行“英语两考”、“选科两考”制(一个轮回,可以考两次,取成绩好的一次计分或计等级)。毫无疑问,阿拉都承认“侬本善良”,这一方面给孩子早点考掉一门,是如假包换的“减负”,一方面又给了少数人补救机会。可实践下来呢?几乎所有孩子都考两次英语和选修。这又成了哪门子“减负”?英语考两次还好理解,毕竟第二次万一超水平了呢?那选修,有些人已经得到A+等,考第二次也不会更好,自讨苦吃,何苦来哉?一问才知,他们是去“占坑”的。即倘若不去,则会形成新的考生群体,继而产生新的A+等(群体成绩的前百分之五)、A等、B等,这样,就等同于手里的筹码被“通货膨胀”了,换你,你干不……

 

    江苏也做过类似的事。比如2002年高考,为体现“减负”之精神,提出“3+大综合”。看似只剩四门了,但“大综合”一门,就由物化生政史地“六合一”而成,实则变成考九门。减负不成,倒成了最“负”的一届……

所以,教育,什么时候是靠“算计”出来的?几十个、上百个专家坐那儿精心“算计”“研讨”的“减负”之举、“改革之举”,就出这结果?“吾之蜜饯,汝之砒霜”,看来他们不大懂。中国的传统哲学,在教育行走的每一天,在生命减负的每一秒,更是谈不上一点点的护助。

减负,并未无解。政府或可更理性看待,对教育行政机构、学校适当放权,积极扶持,广泛宣传,帮助他们赢得足够的话语权;社会应对“减负”问题保持必要的耐心和包容度;媒体、学术团体等可予以适当的舆论支持、学术支持,共同为突围“减负”的顽疾形成有效的合力。

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自身。我们真正需要行动起来的,是落实以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责任,让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在法治的轨道内成为业内常态,减少甚至杜绝传统的“人治”思想继续侵蚀教育系统的施政效率;积极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及教育市场,打击不法分子和投机主义者,净化教育环境,引导良性竞争,使之形成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间的有益互补;加强家校联合,尤其是用好“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建立健全彼此的信任渠道,转变家长从众、攀比、速成的常见心理,学校亦从善如流,重视舆论,坚持自身改良,让责任督学等职能人员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估、管理评定,及时发现和纠正课业负担过重的相关问题。

所以,当我们一次次面对棘手的“减负”问题时,一次次面对来自社会、家庭、舆论的诘问时,从没有一招定乾坤的“金点子”,也不存在信誓满满的“时间表”“路线图”。真正值得我们坚持和改善的,是始终如一地贯彻“依法治教”的根本价值,是寻求最多最好的教育资源,寻求各方的最大合力,朝着抵抗力最小的通道不断累积正能量,直到有一天突出重围,卸下重担。

搁笔的时候,突然想到,外甥女殒命的那天,南通还有一位12岁的孩子生命被减到负了。如果有一天,再没有人大张旗鼓地谈减负了,也再没有各类以“减负”为名的忽悠班、培训班了,才是“减负”到位了。

今天写减负,为的是,有一天不再提它,有一天相忘于江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