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研学旅游活动称为“第三课堂”是不妥当的
(2017-06-27 06:44:41)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把研学旅游活动称为“第三课堂”是不妥当的
教育部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研学旅行活动逐渐升温,从众多研学活动情况的报道来看,不少组织者或媒体记者习惯于把研学旅游活动称之为“第三课堂”,从教育的规范概念来看,这种称谓是不妥当的。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按照教育的广义概念讲,家庭是第一课堂,学校为第二课堂,社会为第三课堂。按照狭义概念讲,第一课堂是指学校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课余时间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课堂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在线教育。
“第二课堂”概念,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1983 年出版的《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书中指出: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 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 、有酬性的活动等等。《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综上所述,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个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例如课余理论学习、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
“第三课堂”是近几年诞生的新概念,即实时在线学习。9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鲜明的“数字原著民”特质,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点与兴奋点都在网络上,善于通过网络展现个性、交流思想和表达诉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学生可以通过手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利用海量的微型网络应用,不受地域限制地遨游网络世界。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三课堂”。这个课堂没有教育者“点名、考勤、计学分”,但学生“到课率”非常高。这与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形成鲜明对照。
研学旅游活动,是一种有统一组织、管理和指导的与学生教育有关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完全符合第二课堂的概念,因此,称之谓“第三课堂”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