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优雅而有趣的学习
(2017-05-03 05:34:53)
标签:
吴非 |
分类: 学习方法 |
如果把问题简化,所谓“优雅而有趣的生活”,就是“有文化”。早先,人们称识字者为“有文化”,以后,识字的人多了,人们开始称有文凭者为“有文化”,现今,为了生存,人们用各种粗俗的方法追逐文凭,文凭已经不代表“有文化”,“文化”被扭曲到极致,也终于要回归它的本质,“有文化”将意味着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教育所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种下“文化”的种子,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在当今学校,如果倡言教育要关注人和人的幸福,主张培育优雅趣味,总有犬儒出来讥讽“优雅能当饭吃吗?”“凭趣味能上大学吗?”——的确,“优雅”和“趣味”这些内在品格不是为换饭吃而生成的,
何为“优雅”何为“趣味”,也许难以说清(且有“越来越说不清”的可能),但说不清也得说说。在教师,能把教育教学当作有意思的工作,能从这个过程中领略前所未有的惊喜,总是期待有新鲜事物出现,启示自己往前探究,获得愉悦;这项工作带给我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人们懂得享受并珍惜生活;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光,保持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善于学习的人。他淡泊,能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自我,他没有什么名利心,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信,他追求精神品质,与庸众孜孜以求名利场绝缘,赢得空间与时间,简朴的生活和高尚的追求让他的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他个人从有意义的工作中享受愉悦。
目前在学校,流行的是“争分夺秒”、“学习竞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类语言,如果学校工作节奏按部就班,教师从容,能做到
趣味不是配给的,要靠寻找和发现,人们一旦发现劳动生存的全部意义,精神渴求会变为巨大的动力,寻找并建立职业趣味,培育智慧,享受人生的一切,任何困厄都不能埋没他高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成长过程中被漠视过的,即使之后努力寻找,那意义和作用已经不一样;而有些东西,则是永远找不回来的。比如,儿童时代的好奇心,会让一个人睁大眼睛去看世界,并在观察中开始思考;这种可贵的好奇心甚至一直可以保持到中年、老年。对此,也有人完全不能理解,有教授撰文认为好奇心是“低级”“庸俗”的心理状态,“好奇心无非张家长李家短”,这就让人无话可说了,——童年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对世界的观察思考与体验也就不一样,这种差异,与职业并无关联,也与年龄无关,有些人即使受了教育,除却名利,终生对世界万事万物没有任何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