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上下都在改变工作作风,反对形式主义。细数教育领域的各种做法,属于“形式主义”的还真不少。
最大的形式主义莫过于“特色学校”建设,因为它对基础教育的毒害最大。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弄懂基础教育为什么要有“特色”。我对特色的理解,和广告词说的差不多,大概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意思。如果说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人无我有”能够弥补社会职业需求之不足,能够更好地为学子们提供就业的便利,但对基础教育,不存在“有”与“特”的追求,只有“精”——做得更好的目标。如果仅仅为了追求“人无我有”或者为了所谓的“特色”出奇招、怪招,那肯定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比如科技创新,应该是所有学校教育的追求,为什么偏偏成了一些学校的“特色”招牌呢?有的搞劳动实践,非得要求必须有实践基地土地多少亩,年收入多少,请问,城市学校土地从何而来?农村学校还有多少老师懂得农作物的耕耘劳作?基础教育,首先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打基础,其次才是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准备,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奇谈怪论?说得多了,搞的烂了,一切便成了形式主义,遗害无穷。如果非得提基础教育的特色,那也应该体现在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体现在遵循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教育教学,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教育教学督查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每到年关,各种形式的总结检查如火如荼,这样的活动也成了各级主管部门的狂欢。为伺候好领导迎来送往,被查学校标语口号满天飞,单位之间吃喝玩乐争先进。堆成山的文字资料,不知要浪费多少打印纸;为展现“特色”所做的准备,不知要花费多少教学时间辛苦排练,还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如果说“升学率”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从以前的人人喊打到现在的只喊不打,其毒害众人知晓,那么现在到处流行的这种靠活动说话、靠资料佐证而不管课堂的所谓督查,其毒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先进靠什么?实绩过得去,其他看公关,如此而已。以督查导向工作、以评优促进工作早已不是督查的主旨,而是成了这样的督查继续存在下去的借口。
校园文化建设成了学校形式主义最大的幌子。校园文化作为学校一种教育资源,有形或无形地弥漫于整个校园。如果说升学率、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硬实力,校园文化则是影响更深远的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软实力。它不仅是学校发展沿革的文化积淀,更综合了一所学校、历任校长、教师群体的所有教育追求,经过长期的发酵蒸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其中精华的一脉代代相传,影响并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如果说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发展规划、制度规范等是有形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的品行习惯、校园的环境氛围、师生面对高雅与流俗、面对是非善恶的价值取舍等,看似无形,却每时每处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所讲的校园文化,更倾向于后者。但看看现在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更在意的是拼规模、比档次、看花销。“文化墙”越修越长,“二十四孝”不够,恨不得把传统文化中的所有名士烈女一一罗列,或者就是拿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上墙充数;诵读不过瘾,干脆把学校所有外向的墙壁变成名人名言、经典文献的“壁刊”;教育主管部门每来一次“教育运动”,就有一次相适应的文化建设,看着校园到处留下的痕迹,基本能说出是哪任局长校长发生的事;一次重要的会议或者某领导的一次讲话,马上演变成跟风校长的“文化政绩”,有时还没完工,领导挂了······举不胜举的“校园文化”,唬人可以,实则看不出文化。什么是文化?听倪萍讲她奶奶,没有知识,但满脑子都是趣事掌故,听不完的风俗人情,特有文化。这样的理解有理。
泛滥成灾的课题研究徒有其表,一长串由专业术语组成的课题看似吓人,实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话实说,对各种或上级分派、或学校申报的教研课题,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排斥,不为其他,因为见过、听过太多的这种课题的研究过程、结题方式,除了劳命伤财别无他用。看看很多的课题名称,看似非常专业,学术味十足,对老师的教学实践实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看了半天,一头雾水;再看看很多课题的研究团队,除去所谓的“指导专家”、学校各层“领导”,没有几位一线的对应学科教师或者教学骨干,大家热心搞这个,就是冲着最后的“结果”来的,评职晋级,有了“硬货”;研究过程怎么样?可能有几次课堂实践,也可能有一些教学调查,但更多体现在堆成山的由专门人员打理的文字资料上,甚至成册成书,装帧精美,实际内容却东拼西凑、陈腐不堪,东抄一段理论,西写一段讲话;那又怎样“结题”?结题最高兴,因为出成果了,领导讲一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重大”、“领导重视”、“老师积极”之类的废话,学校表达表达对各级专家指导的感谢,老师们再来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实践贯彻”之类的表态,再加点让大家高兴的事,任务完成了,皆大欢喜。这样的课题,除去形式,还有多少“干货”?
各类论坛、年会场面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少。论坛、年会该干什么?难得一聚的来自各地的高手、同行,围绕某专业或主题的大讨论、大交流,大家相互学习,提高认识。我曾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比如课改初期的课改论坛,还有由李镇西校长所在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承办的全国课博会,受益匪浅,收获颇多。现在更多的论坛、年会干什么?借个地方开开会,资料发了一大堆,围着景区跑断腿。这样的活动我也参加过,希望满满地去,失望满满地回。还有一种论坛、年会,正事也做了不少,但主办方更在意的,却在于嘉宾的层级高低,场面的壮阔宏大,更有“领导”关心讲话时听众的多少。因为教育之外的东西多了,形式的东西多了,无形中冲淡了活动关于教育的本身。冲淡了,也就无味了;无味了,也就无所谓了。
流于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推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究其原因还是形式主义惹的祸。课堂改革,不去研究课堂本身的规律,不去关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不是追求课堂建设的主动作为与科学作为,而是追求或默认表面的热闹。领导重视时干得热火朝天,领导注意力转移时马上偃旗息鼓;今天学习杜郎口,明天又是学洋思,一天一模式,照搬照抄他校做法,全然不顾本地实际,搞得老师无所适从;学习别人经验,不在于学习别人做法的精髓,更在意别人外在的形式,买椟还珠;改革传统的课堂,不是静下心来研究对比,而是醉心于“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几个月一个学期就形成了所谓的“模式”,以一种新的错误代替旧的错误······伴随着这几年一个又一个的课堂教学改革高潮,各类的流于形式的做法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关注的中心,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理性保驾、智慧护航,无论主管部门还是教师个体,都该担负起主动作为的责任,更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的精神,沉入课堂,研究学生,静心思考,改进教学。千万别醉心于形式,流连于政绩,干好自己的“良心活”。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只留下了形式主义的躯壳。素质教育看口号喊了多年,但统考排名依然大行其道,只是因为大家习惯了这种沿用多年的评价模式,根本不问其是否科学公正。教师评价中最揪心的莫过于职称评定,它像一个画饼,高高地吊起老师们的胃口,有限的名额甚至几年没有名额,一句结构比例制看似冠冕堂皇,其实就是掩耳盗铃,教师的任用、调动、待遇权力全在上面,由此造成的难题却完全由老师们承担。这一顽疾对教育的危害,日趋外化激烈。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如果还在那里置若罔闻,无所作为,无疑会成为时代的罪人。
风靡各地的“经典诵读”早已沦为形式主义的形象解读。曾几何时,“读经典,唱红歌”似一股汹涌的潮流,几乎席卷所有的校园,校校读经典,生生唱红歌。经典该不该诵读传承?这点毋庸置疑,关键是应该怎样诵读传承。如果天天“经典”不离口并大造其势,我们就要怀疑发起者的动机了:你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社会公民?与此相关的还有师生读书活动。把倡导师生阅读变成了行政命令,好好的阅读便不可避免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
其实,我们只要多想想:这些做法,真的对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吗?是否所有的学校、学生都适合这样做?我们会不会好心办了坏事?冷静了,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都可以避免。而少了形式主义的教育,才更接近本真的教育。
好在,所有这些,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