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丰润区举办了“全员阅读行动”启动仪式,而此时此刻,我带领着一部分骨干教师在清华附小观摩学习。就在启动仪式举行的时刻,我在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学校与清华附小的老师们一起针对上午的课堂进行研讨。研讨过程中,我想到了家里的“读书启动仪式”,想到了本次我带队到清华附小听课观摩,想到了就教师而言两者的共同点。两者的共同点是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提升。但是,怎样的学习才能实质性的促进提升呢?我的头脑中瞬间出现了三组词语:认同、冲突、再平衡。
读书也好,外出观摩学习也好,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读书,是读文字,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声音、色彩、事件和情感;外出观摩学习呢?听声音,直接看画面,看事件,看色彩,之际进行情感的表达、沟通交流。两者一样的道理是学习。
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读书也好,外出学习也好,自己的头脑中总不会对所读所学的内容完全一片空白,如果是那样,按照现代学习理论,读书和学习都没办法发生——不会促进建构。人们在读书或者外出学习之前,总会有一些原本存在与头脑中和经验中的一些储备和体验积累,从会对某些事某些理,有自己的一些信奉和坚持,更有一些因为期待更好而产生的困惑和问题。人们在外出观摩学习或者读书的时候,会自然想到自己原有的,存在着的,坚持着的,困惑着的,期待外出学习与他人互动或者读书,来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期待: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道理、解开自己希望解开的困惑、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肯定。
首先:每个人在读书或者学习之前,都有一种希望得到认同的期待。
是吗?是的。每个人,内心或者是意识层面的,或者是潜意思层面的,都有着某种追求,人们拿到一本书,到某个地方去学习,自然会先唤醒这方面的追求,然后,期待自己的追求会在书中或者在学习活动中得到验证,形成与书本或者生活示例的认同;或者,自己生活中在某个方面有欠缺感,有期待,有需求,书中或示例中的内容,能够得到满足。我把这两方面,统一称为“认同需求的满足”。这是每个人读书,最基本的、最常见的两种需求。如果没有这样的需求,没有满足这样需求的冲动,读书和学习,就难以维系下去。
举例子说吧。到长春,我参加东北师范大学为丰润领导干部举办的“领导力提升”短训班,去的时候,我就一直思考:领导力包括哪些因素呢?跟我所思考的,一样吗?带着这样的需求,我每天认真听,而且认真记录,并且,用心的体会来谈自己某一点、某几点的共鸣,写了《与黄宝国老师报告共鸣二三点》等。我以为,写下了这些共鸣,我的学习是有效的了。
再比如,本次到清华附小学习,我从“两节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讨的课堂上,看到了我过去倡导的“能力与表达”目标,与清华附小语文教学目标追求上的相同之处,找到了我心中的认同,而且,还发现了自己过去思考曾经被自己被屏蔽的侧面——用课文教学来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动机……
接下来,是冲突的产生。读书,是需要思考的,外出观摩学习也是需要思考的。思考,总会把书中的、自己实践中体验着的情形,与书中相比较,从而感受到“对方”与自己的“差异”,自己与对方的“差距”,这种感受,就是冲突——这本身其实就是读书或者外出学习的效益之一。当然,如果你认为冲突的原因“外在的、不可改变的因素”,冲突只是短暂的、没有可能带来学习效益的“冲突了”。比如,这次到清华附小,我们会看到:楼道、厕所、院落,都是有专门人员来负责的,校园总是保持在一个非常清洁的状态。人家有钱,人家自然能做得好,我们没钱呢,所以我们做不了。这样的对比之下产生的冲突,只能降低学习欲望,不会有其他的追求了。反过来,如果我们看到楼道、厕所的干净,想到了管理的精细,想到了我们我们厕所管理的问题与差距,则会激发我们改变现状的欲望,那样,学习的效益便会是质性的发生。
冲突,其实就是通过与所学内容相对照,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困惑,发现自己的短板,激发自己解决短板,达成跟高层次目标、更好达成目标的热情。
第三是为实现再平衡做好准备。
我们读书,学习,是为满足期待而来的。从“读书促进发展提升”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读书、学习,产生了冲突,一般来讲会产生“实现新的平衡”(再平衡)的需求的。这个时候,在深入读书,从书中找到“缩小差距、弥补不足、解决问题”的新的设想或对策,学习完毕,投入到具体的行为改变之中。
我想说,读书,促进发展(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学校整体),我们都需要读书(包括外出学习,外出学习考察是读活的书,是去读人)。要想借助读书促进发展,我们的读书过程中,需要经历这样的“寻找认同、产生冲突、实现新平衡”的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