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校长把老师的眼睛分了一下类:散光型、远视型、游离型、偏光型。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就是通过此窗户与彼窗户的透视,才心有灵犀,整个课堂才波澜起伏,才流光溢彩。
老师的眼睛是功能强大的。然而,老师只有一双眼睛,对视着的是全班的学生,当台下的一双双天真的、求知欲强烈的双眼与老师的目光对视时,老师的眼睛是何其重要?正是因为如此,老师时时刻刻要重视自己的眼睛,重视眼睛中流露出来的那种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可以照亮全体学生的心灵,也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老师的眼睛应该是专注的。如果老师的眼睛不专注于任何一个学生,那当学生刚要用此窗对着彼窗敞开时,老师的眼睛却像探照灯一样一扫而过,可以想象,学生的内心该是多么的失落。学生的内心是敏感的,也许就是这么一个眼神,弄得他心虚紊乱;也许就是这么一次目光的交流,浇灭了他的学习热情。这样,课堂中就缺失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课堂中也就由此缺乏了生命滋长的情感。
老师的眼睛不应该只是专注的。如果老师的眼睛只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眼睛,那大部分学生会被遗忘在老师的视野之外。这样,偏爱、偏心就产生了,大部分学生当然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都说“亲其师,信其道”,而只专注于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老师就无形中把其他学生的感情剥夺了,当然也不会“信其道”了,这样,时间久了,老师的课堂公平也会出问题,课堂的情感方向也随之会出现偏差。
老师的眼睛不应该是远视的。我们提倡建立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老师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古人就说,师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老师的眼睛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那种“我是老师我看谁!”的思想是不可有的。
老师的眼睛是应该能留给学生情感的,是应该让学生感知到可亲可近的。因此,我向往那种“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式的尊重,那样,成年人就缩短了与孩子心与心交流的距离,就架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老师也是如此,应该提倡 “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当然,这种蹲下来,不只是指的是在身体上,而更应该是在思想上。反观我们的现状,有的老师动辄让学生“蹲下来说话”,要么就厉声呵斥,或许,我们就是在这不经意间,留给了学生永远的伤害。 实际上,老师的眼睛功用绝不仅于此,它还是学生情感的方向标,师生情谊的播种机,是学生心灵的缔造者。
优秀的教师眼睛会说话,可以照亮全体学生的心灵;优秀教师会“眉目传情”,会用眼睛把师生在课堂上的能量释放出来,会把鼓励、信任、欣赏、激励等情感,在目光对视中毫不吝啬地送抵学生的心灵,并由此激荡出课堂中最美的生命情怀。老师的眼睛不啻阳光。当老师的眼睛注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就像阳光普照,那种关爱会被生命的绿叶所吸收,一株株幼小的心灵才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长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