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同”与“不同”
(2016-10-20 15:40:24)
标签:
易坤权 |
分类: 视点.争鸣 |
教育发展应有的内在规定必须要“同”。教育是一个彼此关联且复杂的系统,充满生机的教育是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灵活地融合,是各种要素协调、高效、有序地运转。教育的构成要素肯定是不均衡、有差异的,但赋予教育要素的内在规定却一定是相同的。如不同时期学校教育的方向、目标、内容虽有变化,但育人的功能却从未改变。因此,学校应是吸引学生、关爱学生、满足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感到安全,增强自信,体验快乐的场所。校长和老师一定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帮助学生找到生长方向并顺性扬才,而绝不以牺牲学生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思想和目标的。学校、家庭及社区一定是有效互动、合作参与的。除此之外,还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精神追求,指引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要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以及稳定的教育投入,规划、保障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不同要体现人本性。学生是处于蓬勃发展中的鲜活个体,教育必须要
“目中有不一样的人”,尊重孩子的个体特征、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显然,教育不能视学生为“物”,而现实中普遍存在视学生为掌握知识的容器或一群被填喂应试知识的“鸭子”,爱因斯坦更直言教育不能把人当作无生命的工具。
教育的不同要体现多样性。人类的天赋有着巨大的多样性。教育中,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设多元社团,多样课辅活动和体现生活技能的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等就是让孩子的特殊才艺、潜在智能、社会情感、人格道德得以发展和完善。现实中,教育却多是单一的,忽视了个体的多样性,模式化、单向度的评价机制让充满生机的教育流于平庸,千校一面,万人雷同,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在教育中悄然丧失。
教育的不同要体现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不完美的天使,教育就是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包容孩子的不完美。教育要接纳所有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经历不同、处境不同、需求特殊、生理残疾、学习障碍、甚至是被边缘被排斥的对象,要承认并包容个体天然的差异和与众不同,让不同智力、气质、认知类型、性向特长、情感表现的人都有均等发展的空间。现实中,教育则大多采用普提拉克斯“长则截之,短则补之”的魔床,强求学生五育均优,反倒湮灭了不同需求、不同选择的多彩。
教育的不同要体现动态性。孩子自有其生长过程。教育不应以静态的方式看待人的发展,仅靠机械重复、僵硬复制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堆积和理性的提升,而应从实践的视角看待人的终身发展。一切教育终将回归到自我教育,实现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所以,杜威不容争辩地说,教育即生活,除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显然,教育是伴随人生的一场漫长马拉松,马拉松的意义早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参与、持久力、进取心……在开放的、包容的奔跑中生长,成就最好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一代代“不同”的孩子带着各自“不同”的对未来的幻想,成就各自的“不同”,才使我们的世界充满希望,变得美丽。教育工作者应牢记金子美玲的“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更要深刻理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并自觉地追求与践行,通过大家“不同”,实现大家“都好”。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才能称其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