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课堂“高”在何处?

(2016-06-11 05:40:58)
标签:

阚兆成

高效课堂

分类: 阚侃教育

高效课堂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然而,在近几年的课堂观察中我发现,高效课堂追求“三高”目标更多是在理想层面和理论层面,缺乏科学的测量与评判。

所谓“课堂高效”,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师、学生、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但目前我们尚未看到一份有测量数据的分析案例。没有量化分析,没有对效果的测量,高效又从何谈起呢?

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仿佛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套路,要构建“XX”模式,弄几步几环节教学;要编写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路线图”;要推行分组学习,两组学生相对而坐。更要命的是,硬性规定老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时间,否则就不是高效课堂。一堂课,老师究竟可以讲多少分钟,是课堂说了算。有些课,可以整节都由学生主宰,但有些课,老师可以讲一整节,这才是实事求是。让老师按照某种固定模式上课,规定每节课只能讲几分钟,这样的课堂多半流于形式。其实,多样性才是教育教学的魅力所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很长时间以来,有一个奇怪现象,好像不批判传统课堂就不是高效课堂。一旦你走进报告厅,就极有可能会听到“专家”对传统教育的“血泪控诉”,好像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教育是一张白纸,都在做无用功,好像越把传统教育批得体无完肤就越能证明自己就是“高效课堂”的旗手。许多地方强力推行教学方式,充满了功利主义,弥漫着浮躁之风,一阵风刮过,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样“瞎折腾”的高效课堂只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教学方式的确需要改革、需要转变,必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但是,教育改革不是割断历史,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折腾,更不是改旗易帜。传承历史不保守,开拓创新不忘宗。不被那些“新思想”所驯化、“新词”所吓到、治标不治本的解决办法所迷惑,冷静观察,客观反思,用相应的标准与测量手段去改变和完善课堂教学,这才是真正的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60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