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再闻“朗朗的”读书声
(2016-04-23 06:23:24)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此时,多么想听到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然而,今年督导走访的40多所学校,没有听到过一次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好多年都没听到这种美妙的声音了。
曾几何时,语文课堂上多了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学生麻木不仁的倾听,少了学生摇头晃脑、反反复复的诵读,几乎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了,语文课上除了老师反复讲解,就是学生埋头做题,原本生机盎然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死水一潭,语文课渐渐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
朗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综合感受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感悟文章的真谛。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缺少朗读,学生就很难掌握丰富的词汇,很难领会文章的神韵,也很难培养起良好的写作能力。
强调多读多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多读多背能流传千年一定有其符合规律的地方,而且这种方法确实培养出一大批像梁实秋、王国维、陈寅恪这样的国学大师。反过来看,当今社会之所以难以出现大师级人物,主要原因是语文教育在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期忽视语言积累,偏重于语言的“理解”,语文教学任务的选择上犯了战略性的失误,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国民语文素养下降。
清人陆世仪指出“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在儿童“悟性差,记性好”的年龄段,片面强化语文知识和方法教学,并因此放松甚至放弃语言积累,会对儿童一生的语言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损失在以后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法都可能难以弥补,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因此,从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读熟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于朗读的重要性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认同,关键是在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的实践证明,朗读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