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童真,构建有童年的教育
(2016-01-28 14:47:52)
标签:
江枫渔火老师 |
分类: 呐喊.建议 |
让我们先来欣赏这样一首诗歌:“小弟弟,我们来游戏/姐姐当老师/你当学生”/‘姐姐,那么,小妹妹呢?’/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我看——/让她当校长算了!”这首诗歌的题目叫《游戏》,是儿童自己创作的童诗。读完这首诗歌,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是否也被孩子的童真所打动?
这就是儿童,这就是儿童的语言,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构建有童年的教育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条是大家的共识,即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幸福,更应当重视儿童的现实幸福,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追求儿童的精神幸福!
但是,审视现实,受中高考制度的制约,多数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学业成绩,社会普遍存在唯分数论倾向;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成人化倾向,缺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组织学习内容,缺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缺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教师往往以成人贯有的思维,从教师的立场出发,以教师的需求代替儿童的需求,最终以牺牲儿童的快乐与需求为代价实现教育教学的预定目标。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要坚守童真,构筑有童年的教育。有童年的教育,就是要求我们顺应儿童的天性,把儿童当作儿童;善待个性的差异,把儿童看作不同;遵循成长的规律,让儿童成为儿童;着眼儿童终生的幸福生活,让儿童成就儿童。
构建有童年的教育哲学
放眼古今中外的教育原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教育适应儿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这样说:“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天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
笔者认为,构建有童年的儿童哲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要发现儿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或者可爱,或者调皮,或者木讷,或者暂时落后,我们不能奢望他们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因为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位儿童都是独立的生命存在。
其次,要了解儿童。走到孩子中去,蹲下身子,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想做什么,揭开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再次,要发展儿童。每一位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把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教育的引导和启迪功能,面向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构建为儿童而教的课程
有趣——上儿童喜欢的课。守护童心,像爱护自己的眼镜一样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学生喜欢的课”,要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有用——对儿童的发展负责。上对学生有用的课,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要简便,易于操作;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
有情——在课程学习的浸润中获得感染、熏陶。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育人的功能和价值,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不简单地会做几道题,真正的教育是感染,是熏陶。
有法——教方法、有学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课程要千方百计为儿童的发展搭建动态生成的自主空间,让课程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资源。
卢梭说:“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构建有童年的教育”,是教育回归本源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迫切需求。路虽漫漫,但我们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