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和铺天盖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面前,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吸收,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洋思”,学“杜郎口”,学“研究性学习”,学“雷夫”......有的老师可真够忙的,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到最后精疲力竭仍然一无所获,于是放弃学习,闭门造车。有很多的老师尤其是老教师对外出学习听课失去了兴趣,称怎么学习也学不来,一开始也曾心血澎湃,信誓旦旦,但是一两节课之后就失去了兴趣,上一节课要费这么大的劲,折腾什么,我又不能成为名师,随后懒惰的情绪控制了自我,看别人翻两眼课本,就进了课堂,自己费那么大的劲,成绩也不比别人高,有时候可能还会比别人的低。有的校领导也不提倡教学新理念,称“不管黑猫还是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很多的人就转过身来给学生搞题海战术,重复训练。就拿英语这一科而言,有的英语教师在学生听写单词之后,对写错的罚写50遍,平时一个单词抄写20遍,完不成的罚写100遍。在如此的高压政策面前,学生为了不被惩罚,只好死记硬背。这样的老师在初一学生刚入学时成绩很高,但是慢慢地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英语对他们而言除了听写单词就是考试,枯燥的很。到了初三成绩就变得一塌糊涂。
大家都知道“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这两个成语的含义,但是往往不自觉的就做了“东施”,尤其是在公开课和讲课比赛的时候,有的老师恨不得把所有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全用上,一节课学生老师忙的不亦乐乎,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乍一看课上的不错,再仔细一看,大跌眼镜,所用的一切都提前给学生说好了,训练好了,这一节课的内容不知给学生讲了多少遍了。
孔夫子在两千年以前就知道“因材施教”,带领弟子们四处游学,始终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心态。教学是要时常学习,但是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有创造性地组建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方法。犹如穿别人的鞋子来走路,即使鞋子再漂亮,不合脚甚至磨脚,我们也会抛弃它。自己的布鞋子再丑,穿在脚上舒服,你也不会把它脱下来。
穿鞋如此,教学亦是如此,不要穿别人的鞋子来走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