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
(2016-01-27 09:53:37)
标签:
钟启泉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钟教授认为,方向大于技术,当前教育界热炒“微视频”、“微课”、“翻转课堂”是非理性的,当下开展“微课”弊病丛生,基于不成熟、不恰当来推广,恰恰会走向反面。比如微信“本来是想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而实际上演变成所有的时间都碎片化了”。中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旗手,言辞如此锋利,可谓大智大勇,给热衷推销洋货的人们当头浇了一瓢冷水,期待大家用更加清醒的头脑推进教育改革。
第一节课是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的周炜老师,讲的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开课前,周老师先让学生看一个自制的微视频:如何折叠三角形,看看有几种变化。这还是换了形式的讲,并且不见得就比讲、板演效果更好,典型的成人思维。现在孩子们看到的电视、网络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非常“新奇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的老师已经远远落伍于孩子们的生活,还选择这样低级老套的东西来吸引孩子,我不太认可。微视频的利用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补充的手段,适合个别教育和课外再学习,而不应该是颠覆性手段,定位错了就全错了。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很好,用评课领导的话说:“合作学习是课改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课是普陀区梅陇中学的李静老师,课题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堂老师讲得太多。因为我在省厅“快乐化学”项目中看到了孩子们对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的劲头,所以很推崇“做实验、学化学”。李老师这堂课老师不停地讲,不停地引导学生表达、讨论,孩子们没有看到实验现象,没有在操作中遇到问题,这样“空对空”的学习方式真的应该改一改。好在最后还是有一组六个人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了一把。看学生做实验那一节,所有听课老师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场面气氛明显热闹起来。
梅陇中学的学案还是很有特色,分为“课内部分”,有设计思想、教学目标(三维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用品、教学环节设计。有“预学习单”,分为学习笔记、讨论与思考两个栏目。“课前训练”有六组题目。“课堂学习内容”只安排了两个部分:交流与讨论、发生装置的改进和组装。反映了梅陇中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学习单”是美国叫法,我们叫做“学案”,上海这样子来借鉴也有他们的聪明之处。就像评课环节中谈到的“知识星空图”,就是上海教学研究的特色表述。天津王敏勤教授则推崇“知识树”,用“树型图”来形成知识结构的脉络,普育学校梁峰校长是他的真传弟子,是“天津市未来教育家”、“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做得非常专业,全国很多学校都慕名而去。我去过两次,今年春天去和梁校长作了一个上午的长谈,梁校长“把常规做扎实就是特色”的说法令我印象深刻。
对于基层学校而言,任何课堂改革都不能过分寄希望于外面的专家,而是更多的要靠自己。通过改革来推动理念、方法的引入,更新打造课堂教学架构,研究教与学的方法,通过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来达到课的研究水平有质的飞跃。并且这些工作都必须立足自身,基于问题,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搞超常规、跨越式、表演式,那是沙滩上的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一不留神就会成为笑柄,并且是误人子弟。
评课环节,大家都没有把“微视频”说成是“万金油”。普陀区化学教研员在评课中提到“未来的课堂形态一定会改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引入。但什么是课堂中不能改变的?这个应该用心去研究”。另外,“合作学习与微视频这两种方法的关联也是应该思考”。我比较认同,这是一个客观理性的说法。上海还是人才济济。
下午是汇报环节。首先由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带领他们的团队,汇报了普陀区九年来坚持致力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经验和做法,然后分别由两个校长做了精彩的发言,从学校层面谈一谈微视频开发带来的课堂教学变化。王洪伟校长在他的发言中强调“今天的改革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不是“被塑造”,而是“自我塑造”。“今天提倡的不是排他性的学习,而是要建设学习的团队”,这个王斌华教授的弟子,“上海市十佳校长”、“特级校长”,老骥伏枥,激情慷慨。顾凤老师从教师层面谈如何建立学习场,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学会倾听,讲的更多的是合作学习与微视频教学的有效整合。普陀区教科院院长从理论层面作了解读之后,局长又从区域推进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对微视频实验的意义,局长用了一个“鸡蛋如何打破”的例子,说明微视频实验是普陀区“寻求从内部打破鸡蛋的一个突破口”。
随后,上海市化学教研员徐睿作了主题发言,华师大博导王斌华教授对“微视频的缘起”、“微视频的优势”、“微视频的局限”三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微视频”现在炒得太热,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利弊互现。并且认为微视频仅仅改变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改变,建议开展对比研究,看看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局限性,是否适合所有的课程内容,教学质量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学生、家长是不是欢迎。感到这些学者态度上比较谨慎,用主持会议的上海市教研室陆伯鸿副主任的话说应该秉持“热情加冷静”的态度来参与。
最后压轴戏是华师大钟启泉教授的主旨演讲:《田园将芜胡不归》。钟教授认为微视频研究的潜台词是存在这样一个假设:就是“微视频可能有助于每个孩子的自主学习”,但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工具和技术的支撑,不能替代课堂教学。钟教授从“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回归课堂研究的主旋律”、“田园将芜胡不归”三个方面直言他对当前教育界热炒“微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的非理性的质疑,感到这个中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旗手,思想非常睿智,言辞依旧锋利,可谓大智大勇,义无反顾。
摘录钟教授经典语句如下:
国内课程改革改了十几年,涉及到深层次的实践很少。
全国大部分课堂没有改变,几乎一成不变。
微课开发诱惑多多,课程转型困难重重。
基础教育数据库不会起好作用,只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先进经验不可能推广,背后的“逻辑”是可以借鉴的。
为什么“协同学习”会成为世界范围的课堂基本形式。
学习是从倾听他者的声音出发。
小组合作学习设立“小组长”是不对的,合作学习就是要“去中心化”。
分层教学不等于协同学习,小组学习不等于协同学习,学生展示不等于协同学习。
当下开展“微课”弊病丛生,基于不成熟、不恰当来推广,恰恰会走向反面。
陆伯鸿副主任在点评钟教授的讲座时谈到:“方向大于技术”。说比如微信“本来是想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而实际上演变成所有的时间都碎片化了”。
上海市教委贾炜副主任在发言中,肯定了会议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研究。最后,贾炜副主任用“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是改不下去的!”来鼓励大家“转换思路,追求教育的变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