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的13点启示
(2015-10-23 06:12:47)
标签:
美国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1、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体系,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才是创新所需要的基础。
2、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3、让学生去猜测、去论证,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就算达到目的。人的大脑不是没有生命力的地基,夯得太实就把大脑塞满了,大脑就难有自由转动的空间了。
4、课堂教学更重视“程序性知识”教学,而对“陈述性知识”,则只选取其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建构和迁移价值的部分,借此让学生从浩瀚如海的知识漩涡中跳出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
5、判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是否在质疑在困惑、是否在思考在探究。
6、“把一切足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排除掉”,让那些真正对学生未来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有价值的知识进入我们的课堂,为学生的大脑松绑,为被束缚的探究与创新的潜力松绑。
7、课堂追求的目标——“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景、让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关注每一个学生。”
8、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引领世界的领袖人物更多的不是以知识见长而是以分析、演绎、推理、批判、创新能力见长。
9、“大家好才是真正好”,要真正实现民主,就必须对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帮助。并通过选修制,既实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又实现了精英教育。真正的教育民主,应当是在个体需求和现实水平基础上,让每个人都能有所发展。
10、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人的差异,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11、考试本身并无对错,它只不过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度量学生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考试应侧重度学术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
12、过多关注形式,却忽视了对心灵和精神的影响,这是当前教育亟待重视的问题。
12、强调通过“社会学习”和“公民养成”等实践性科目,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教育。从很多细节、实践入手,去影响学生。
13在向外学习的同时,千万不能丢掉自己的好东西!
(文章选摘自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