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我一直关注有关学习方面的研究。看了许多关于学习科学方面的书籍,思考了许多学习的现实问题,想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研究,构建新的《学习学》,我是遵循以下的逻辑进行思考的。
教育改革究竟改什么?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支点,中国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最终都呈现在现实的课堂上,也就是说,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显示器,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学生和民族的未来。如果教育改革不触及到课堂这个层面,就没有真正进入深水区,课堂变,教育才能变,课堂是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战略支点,改革就是撬动这个支点的杠杆,用课堂突破才能实现教育突围。
课堂改革核心是什么?课堂即学堂,凡是能够发生学习的地方都是课堂。这应该是我对课堂的基本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里的教指的是教育,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成长。我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教者也学,学者也教,多学少教,教为不教,教学相长。在这里我把教定位为是学的条件,学是学生成长的内因,一切教的行为都要从学的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学情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学习?以学定教,学是内因,教是外因。那么学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实践之所以造成学生厌学、苦学和辍学,是因为我们把学习定位于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因此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事倍功半。我提出这样的学习观:学习即成长,成长就是解决矛盾;学习即生活,生活强调体验过程;学习即建构,建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道德体系。也就是说学习和成长是同义词。
“教”如何服务于“学”?教为学服务,我们知道了学是什么,那么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平时研究的教育学,这里说的教是教育的同义词,而不仅仅是指教学。教是什么是由学是什么而决定的。我认为,教的核心词是读懂、服务、成长。读懂就是真正读懂“学”,服务就是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条件;成长就是在解读学生与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我成长。
科研如何突破技术主义?一直以来,我们对学习的研究基本上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学习定位于成长,而把学习定位于掌握知识与提高技能,因此就强调灌输与训练,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研究过度的依赖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教育学的研究,过度的夸大教育和教师的作用,没有把教作为学的条件去研究。新的《学习学》的研究必须突破这些局限性,开辟新途径,真正构建成长本位视角下的《学习学》。
综上所述,成长本位视角下的《学习学》,力求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从成长的角度探索成长规律,提示学的本质和规律,探索包括教在内的成长的重要条件,重新把教定位为读懂、服务、成长,它是关于成长规律的科学。(任永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