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锋十年演讲:你心中有绿,出门便是草

标签:
演讲 |
分类: 人生.健康 |
“一个伟大的教育时代,不是拥有伟大的结果,而是拥有伟大的假设和无数的可能。在亦庄,似乎什么都可以在这里生长,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教育生活了。”——“钱锋十年课堂教学回顾与展望周”开幕式演讲实录。
钱锋十年演讲:你心中有绿,出门便是草
钱锋
尊敬的李校长,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各位年轻教师:
大家好!
感谢学校给我一个回顾教育生涯的机会。我将以此作为对我今后教育的鞭策。
你心中有绿,出门便是草
1997年,我师范毕业,回到了老家。回到以前做学生的小学做老师。爸妈只有我一个儿子,只是想离爸妈近一点。那时我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勤奋而清高。晚上写作,白天教书,生活简单自足。
直到我离开这所乡镇中心小学,一共呆了六年。那六年,是我纯粹做教师的六年。我相信,我此刻所做的,都在呼应那段时光的开启。那时,我一周上二十多节课,除了数学英语,其他几乎都是我的课。孩子喜欢我上的科学课胜过语文。做过美术、音乐、计算机的专职教师,放学就和孩子们一起体育训练,是真正的全课程包班教师。虽然辛苦,但天天很充实。农村广阔天地,自由得没有边际。每天早上,我的讲台上都有一束带着露珠的新鲜的野花,女孩子自发从路边带来。我们教室的两只荷兰鼠还生了一窝小鼠。周末孩子们都不想呆在家里,我也是,一到周末会想念小孩,就像跟他们谈恋爱一样,我常和孩子三五成群去郊游。班里种花养鱼,课余钓鱼野炊,徒步到海边捉跳鱼儿,爬山入洞探险等。语文课上,那时就开始制定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计划。我去家访,都是在田埂上和家长交流的。家长在插秧,我就坐在田埂上。我们一边聊天,家长一边干农活。我和孩子们办“园中葵”文学社,写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们随着时令生活,在江南农村,万物葱茏,自然的能量极为充盈。农村工作第五年,平湖电视台给我拍了一部专题片,嘉兴日报头版报道我们的班级生活。没人说那是诗意,但千真万确发生着。
那时,每个月工资468元,第一年年底,我攒了钱,再让爸妈赞助,我去杭州买了一台赛扬300,内存8M,预装win95的电脑,价值7000元。我于是成了第一个用PPT上课的人,没有投影,把电脑搬到了教室,14寸。我成了学校里第一个用优盘的人,8M,第一个上网的人,56K猫,第一个用QQ的人,5位的号,后来被盗。那几年,我参加过社会各界朗诵、演讲、主持,行走过江南运河和完整的太湖流域,和春春等几个朋友一起开始看电影和听音乐,以及不间断地写作和阅读,直到年调入市里。。
后来,我发现,你心里有绿,出门便有草。很多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绿意萌发。现在,当我来到北京和大家共同创造“万物启蒙”全课程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乾元资始,万物生长,我们曾在中国最真实的大地上深深扎过根。
你熬过去的,只是一堂课
但是,我所有美好的班级生活都曾经因为一堂课全部归零(省略叙事)。那个黄昏,我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到小镇的桥中央,看着河水看了很久,差点跳下去,想起我的父母,咬咬牙回家了。所以,各位能影响年轻老师命运的人,一定要宽容。一不小心,你的一句话,就可能重构一个青年的一生。
上天对我不薄,又再次遇到调研(省略叙事)。后来成为我师父的王爱民老师,对我的鼓励无疑重新激活了一个老师颓废的梦想。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堂课是刘绍棠的《老师领进门》,对于我而言,便是教学启蒙。工作第三年,也就是2000年,一次改变我教学生涯的机会来了。那时,学校决定派我去参加市学科教学技能大赛,和我一起参与的都是名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加关门比武,我上的是《小珊迪》,这堂课一举夺得一等奖。这是一所农村小学从未有过的大事。校长亲自书写大红喜报张贴在布告栏。
接下来,重重比赛,重重磨课。即使后来信息技术逐渐普及,但我们依旧都抽签、关门、备课。万籁俱寂,世界远去,一本书,一支粉笔,你只有靠你自己去抗争这个世界。靠这一堂堂课,打开一道道门。从完小来到了省城上课,我用了五年。从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到省赛课一等奖,我只用了两年。
这一路上,只要哪一堂课闪失了,你就有可能走不下去。所以,始终必须竭尽全力善待每一次降临在你头上的机遇。即使如此,我还是要告诉各位青年教师,这样的时代过去了。你指望着万千机遇于一身去参加比赛,你再努力,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每个人都活在你的时代里。此刻,你身边有一群人,这个时代,你需要和他们共同改变教育。
课堂是课程的起点。到了这里,发现课程的创造和实施是可以如此蓬勃生长的,便更觉得课程是极广大而尽精微,一旦实践,你将在孩子身上施加不可逆的影响。年轻教师们,不用怀疑你有足够的学养和激情,你绕不过,也许仍是那至关重要的一堂堂课。无论课程怎样的美好,学生一天6节课,你都是在一个个40分钟内实现它的。40分钟的怎样度过,决定了你今后教育生活怎样度过,40分钟的高度决定了你的教育人生的高度。
课堂教学和公开课不是一回事。公开课既可能是课堂的升华,也可能是课堂的异化。但课堂确实是一门博大的艺术。你终其一生不能穷尽它。因为每一天的孩子都是在流动的。即使我上这些自己的课,也无法再重复2005年的场景。即使我上了18年的课,我仍然对课堂充满好奇。上课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事。天就是课程,地就是学生,你在中央,把高高的东西低低地化育。所以,年轻的老师们,完整地经历课堂教学磨练,是帮助你尽快走向真正的课程实施的不可绕过的道路。在启蒙阶段,孩子课堂上习得的学科素养有时比宏大的教育叙事更有价值。
告别过去,重塑40岁
2012年9月,我随李振村校长来到北京。至今,我仍可以说,我来北京,完全出于我想改变教育人生的想法。按说,我生活在南方,所谓名师的一切功名都是可以预见的。我开始自问,一年上几节课,然后抽离班级生活,到处讲课,难道这就是我今后的一生?我决意改变。2013年学校开学后的那一年,人来人往的鹿野苑班级,我上了无数的公开课,叠加起来,也早就超越了过去的总和。没有了过去的精雕细琢,也疏于记录,回头看看,如果按过去拿出值得一观的课,其实这样的课实在很多。但都过去了,不留恋。有意思的东西一直在前面,每一堂课都是崭新的。
2013年9月,亦庄实验小学诞生开学后面向全校的第一堂公开课,便是我的《石头记》,这是“万物启蒙”课程的雏形。所不同的是,我几乎谦卑地跪在一群浑身是新鲜好奇的孩子中间,全然忘记了公开课原本高高在上的姿态。
2015年9月,作为第一个品牌周的教师,我精选了过去十年上过的十堂课,这两年的课一堂没选,只留一堂“万物启蒙”版本的《诗经·采薇》,因为那是连接过去的课堂和现在的课程的纽带。这些课,我没有去调整设计,现在看起来已经过时,甚至错误,我也就让它保留当初的状态。
我现在可以说,我做好准备了。这一周之后,这十年的公开课将永不再出现,任何场合,它们将不再被提起。
我今年36岁,在到40岁的三年时间,我希望自己能重新创造一段语文人生,我希望找到一条中国语文启蒙的原生路径,我希望“万物启蒙”课程将迎来一个属于它的时代。或许未来,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的形态,还有更多孩子的学习生活。
这一周权当抛砖引玉。我们学校名师云集,各有不凡的身手,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自己擅长的,大家尽可以期待更精彩的每一周。我也诚恳地向诸位名师学习,也向各位年轻的新锐请教。
再次感谢过去所有帮助过的师长和朋友,感谢李振村校长,感谢自由的精神,感谢开放的办学。
一个伟大的教育时代,不是拥有伟大的结果,而是拥有伟大的假设和无数的可能。
在亦庄,似乎什么都可以在这里生长,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教育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