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考命题专家讨论作文教学
(2015-07-06 16:05:55)
标签:
作文改革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我最近写了一篇《我国作文教学需要动大手术》的文章,让 孙善利先生提提看法,孙老师写了下面的文字,我觉得值得语文老师和家长们认真关注,因此,将它发在博客上,供大家学习、讨论甚至批判。孙老师连续命中考作文题多年,对作文教学有深刻的认识,他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但作文教学的改变是必须的,越早越有利,因为这是影响孩子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因素。
(下面是孙善利老师给我发的邮件内容:)
阚主任:
高度认同你对作文教学的看法。
从百度上找到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的题头。打上“生活真实——学生作文的生命,孙善利,《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12期”就可以找出来。只是我现在把原稿都丢了,找不出全文了。还有,2011年你在博客里转载了我的《期待学生作文的华丽转身》。这说明,在主张作文内容真实上,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实际上,我在具体指导学校教师的作文教学时,一直在力图向这方面引导。直到现在,我们每年学业考试的作文命题,包括今年的命题,我在努力让学生写不成那些“风花雪月”“玄虚空洞”的作文(我是知道美国及法国学校的作文命题方向、方式的,但又不能离开目前我国作文命题的方向、方式太远,只好折中一下。)所以有“围绕故事,写出你的一段经历,或写出你的认识与思考”的要求,又在下面加一个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这里的“朴实”既指内容的真实,也指语言的真实。这种引导至于起了多大的作用,未可知。
目前,从教学实践看,以“作家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学生作文”是主要问题。作家作品是面向精神生活的,而学生作文是面向生活实际的。这个基本的问题大家搞不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搞创作,是走向社会做产品能够写好说明书,做秘书能够写好讲话稿,做记者能够写好通讯报道,做律师能够写好辩护词,做学者能够写好论文,甚至于生活中能够写好证婚词、写好贺信与悼词等等。“作品”要不要?要。但那是特殊要求,特殊能力,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的能力。
目前造成学生作文“空泛”“浮夸”文风的原因很多,除了上面我说的对“学生作文”概念理解有误之外,还应该有下列原因:
1、文化的原因。西方文化的讲“理性”重“科学”,中国文化的讲“感性”重“技术”(雕虫小技),是一大原因。
2、教材的原因。目前我们没有一套被大家广泛认同的作文教材,教师所能效仿的是阅读教材,而阅读教材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而很少的说明文还是颇有文采的小品文,很少的议论文还充满了“泛道德”的说教。
3、考试的原因。一篇文章好不好,到底是不是真实,阅卷老师无从考查,那就谁编的好、造得好谁就是好作文。我们报刊上登载的高考优秀作文几乎没有说明文或者是实用的科技小论文。
4、教师指导不利。除了拿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作学生作文的例子外,还拿出《读者文摘》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做例子,还拿出《新概念作文》的文章做例子。新概念作文,包括现在的博雅杯作文,给作文教学做了一个恶劣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