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改变学校,让课程提升学习;在教育和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踟蹰彷徨后,似乎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建设,不再拥抱琵琶半遮面,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
回望教育的每一次前行,多是从课程开始;课程,决定了学校要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历程,成长的得失皆源于课程开设的状态。当年,素质教育紧锣密鼓的走上教育场,源于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更是教育人对教育实践的深度思考,教育该给人以怎样的成长,成为现实的追问。急功近利的考试教育,让人们在考分和考试中享得既得利益的时候,考试和考分自然而然的粉墨登场,装饰的不仅仅是功力,还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门面;当年的高考名校,中考尖子,小学生的双百分,皆源于考分能让人有尊严,既得到实惠,又能获得心理的满足;考分和考试,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教育的跑马场,你追我逐的天昏地暗;就会自然而然的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苦学死练拿高分;课程不再是课程,课程成了功利的新教材,其余的,统统抹去。
丢失了全课程的教育,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急匆匆前行,人们洋洋自得于知识的收获,人才的培养,考分的连年提升,升学率成为孬好学校的唯一标准。
人的行走一定源于健康的体魄,昂扬的精神,本领是“拐杖”,全面发展才是“脚”。在学校里的成长,就会源于课程,课程,既是学生成长的根,更是学校发展的魂。
有了思考以后,探索的路其实并不好走;习惯了得到好处的成长,要想改变,真的需要时间,需要坚持,更需要勇气;背着的累,放不下的守,放下的不轻松,展现了课程探索和实践的现实状态;留住课程的根,既不是依“考”为中心,亦不是遍地“种树”为模式,更不是一蹴而就不见效果就移情别恋。习惯了忽视“人的成长”的教育,成长评价的标尺,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更正,穿新鞋,走老路的课程变革,只能是新鲜一阵子,昙花一现的悲哀,让实践无所适从,让人们怀想的是希望,看见的是失落;课程,在学校里,种什么样的树,开什么样的花,收获怎样的果,就会再次成为教育的思考。
就像那些被误读了的教育理念一样,课程,免不了众说纷纭,你上我下的命运;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之久,数十年的行走,无数雷声大雨点小的文山会海,落地有声的并没有让教育人感到轻松。人的存在,就像民族和种族一样,生命的实践,千差万别;一成不变的大一统,很容易让活生生的人像制造业样生产出一样的产品;我们就会期待形态各异的成长,在学校里,这种期待,一定是源于课程,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人见人爱的学校课程,是成长的需求,成长的期待,学校改变课程,才能改变学校里的人;阿尔巴尼亚谚语说“告诉我你和谁在一起,我就知道你是谁。”学校里,有什么样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成长,就办什么样的教育。
课程,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的走向,指引人的发展方向;其实,孩子们成长学习,没有那么复杂,把孩子喜欢的给他,孩子需要的给他,孩子的本领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情感,还有品质,养成的渠道,一定是课程;多把尺子量学生,已经注重了孩子成长的多样性;多样的课程在学校,孩子的成长才能寻找适合的;选择,需要课程的多样性,而课程设置,却需要学校审时度势,留住课程的根。
很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思考怎么教,有时,教什么又显得那么重要;用课程改变学校,需要从理论中寻找启迪,在实践中把握方向,更需要学校埋首教育大地,孜孜以求,探索行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