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装神弄鬼何时休

(2015-06-01 06:43:03)
标签:

语文

装神弄鬼

分类: 课程与课堂

“现在语文教学界装神弄鬼的太多!”

这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先生评论黄厚江老师执教《背影》时,引用黄老师的话。我承认,读到这一句话时,我不禁心头一颤!

黄老师所谓“装神弄鬼”之说,在我看来,是直指近年来语文课上的自说自话、无边无界、贩卖资料、玄虚空谈、歪批戏说等“非语文”“泛语文”做派的激愤之语。

“装神弄鬼”的课,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遮蔽性。要么祭起“人文”的大旗,以“灵魂”“生命”“成长”等道德说教为名,无视语文学科的“特质”,轻而易举地拉起大旗充作虎皮,脚踩筋斗云,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云山雾罩,在语文教坛上招摇撞骗,他们深知,一旦与“人文”与“道德”扯上关系,一干芸芸众生便噤若寒蝉,不能轻易去怀疑,更不敢妄加评议;或打着“尊重学生”的旗号,思维如同天马行空,主题如同满天繁星,语文教学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以“多元解读”为幌子,对种种言说一律点头称是,肆意践踏文本,作家拿来开涮,经典成为戏说;或以“创新”“与时俱进”为名,用各种娱目悦耳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手忙脚乱,通天入地,好一派繁荣昌盛,而推敲玩味,咬文嚼字,统统成了“雕虫小技”而遭弃置;或是以“拓展”为名,课文连“例子”都算不上,只是当作“引子”与语文“有关”而已,上课不几分钟就抛开教材,连忙拽着学生一路狂奔却不知何往;或是以“大语文”为名,带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围隔空而望,指着墙里面对学生说:“喏,语文就在那里。”就是找不到登堂入室的门径,只好绕墙而过,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大海捞针”式学语文,少慢差费,涛声依旧,还要口口声声说“多读多写”“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于是,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沦为少数人的舞台,多数人的悲哀。那些原本语文功底优秀的孩子,有了更大言说的时空;沉默的大多数,则在少数学生与老师的你来我往的狂欢中,神情冷漠,目光黯淡,手足无措,袖手旁观,默默地独守一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每次少数人狂欢之后,总会有更多学生无尽的落寞。他们不是舞台上的主角,而是搭建舞台的剧务;他们偶尔也会在舞台上跑龙套,但他们更多的是在等着喧嚣舞台上炫目明星的表演完毕后,打扫,清理。

于是,我们的学生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中,激动、心动,就是没有行动。一节语文课,不写一个字,不翻看一页书,上课全凭一张嘴。口头上碰撞交锋,舌尖上你来我往,他们貌似暂时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实际上却是燥热之后的虚脱,没有任何心灵叩问,没有任何理性思考。纷至沓来的内容,看上去“混血”,内在的却是“贫血”。除去满堂空泛热闹的思想“感悟”,除去一个个玄妙高深的“人文主题”,基本上没有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知识梳理,其目的就是把语文学习带到语文以外的某个地方。如此教学,我看到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却言不由衷,千言万语却废话连篇,宏愿滔天却自欺欺人,只知“表现”,不知“我思故我在”。

于是,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语文,写点文字依然是错别字接二连三,词不达意,病句连篇,没有章法,不讲逻辑,文体“四不像”,屈原、刘邦、项羽、杜甫等一干名人排队而来,材料堆砌,隔靴搔痒地转述别人的故事;语言花哨,无病呻吟没有半点切身感受。肆意宣泄,强词夺理,意气用事,要么小文人的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要么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至今,我时常会羞愧地想起,上一个世纪末的一些事来。年轻气盛,稍微读了一些书的我,整日里将“人文”之类的宏大术语挂在嘴上卖弄,俨然自己已经化身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语文课上东拉西扯,海阔天空,自吹自擂,常常因自己表现欲的无限膨胀而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常常以“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为自豪。但是,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鸟儿已经飞过”,只好以“感动了”“有兴趣了”之类模棱两可而又无影无踪的话去搪塞一番。课堂教学的流程犹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泊,至于会栖落在哪根树枝上,似乎都无所谓。教学文本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学的关键能力,到底如何落小落细落实,无暇顾及。常常写点豆腐块发表在全国多家教育教学的杂志上,颇为自鸣得意,还出了本谈教育的书,分明就是以“名师”自居了。追逐新锐,蔑视传统,仰望星空,不愿低头看路,对语文界的一些传统学术理论不屑一顾,对“那一代”,未尝读过原著,甚至压根就没耐下心来读过几篇文章,仅凭只言片语就直呼“过时了”而欲将那些文字束之高阁。对一些卓有建树的教育专家、教坛名师,尚未细细品读,单从课堂形式去挑剔,就浅薄地觉得“不比自己高明”。最爱做的是,赶时髦、吃力地去啃着几本佐藤、卢姆、斯基、可夫、加尔的书,在不同场合用看似不经意的方式随口溜出这些半生不熟的名字来,在引用几个似懂非懂的术语,如建构、多元、全纳,再发几篇剑走偏锋的文字。——肥皂泡就这样吹起来了。

写到这儿,曾在网络上引人热议的几个句子又一次“扑面而来”:

“误尽苍生是语文。”我说,误尽苍生的是装神弄鬼的语文课。

“我觉得中国的文科老师多数都是白痴。”话说得很刺耳,刻薄,但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确实做了很多“白痴”的事儿。

直到有一天,一位好友向我提问:你成天地讲学生“感悟体验”“精神成长”“人格力量”“道德情怀”,请问语文课上如何让学生能做到?

我说:读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不是早就讲过的尝试吗?

“请问:同样是书读百遍,为何有人能读懂读深读透,而有人却依然一头雾水?”好友追问。

“读不懂读不透的人,是因为没有方法、策略、情感、兴趣,也就是缺少钥匙。”我有些不快了。

“既然如此,那么,你的语文课上教给学生哪些方法、策略,又是如何培养情感、兴趣?你的钥匙是什么?你是如何让学生拿到这把钥匙的?”朋友毫不留情地穷追不舍。

“书读百遍……多读书……读啊……”我语塞了,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朋友看出我的窘态,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一段简短的对话,犹如一盆冷水,把我从浮躁、浅薄、虚幻中浇醒,把我从良好的自我感觉中彻底地打回了原形。我承认,我心虚了。

的确,要抵达学生心灵深处,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可是,语文教学如何抵达呢?扪心自问,我当时哑口无言。朋友的话,让我数年苦心孤诣、自以为是地建立起来的空中楼阁,瞬间灰飞烟灭。原来,我这么多年的语文教育,一直像海市蜃楼样,虚无缥缈,像雾像雨又像风。

语文课,再也不能这样上!多年前,孙绍振先生在闽派语文的旗帜上就写上了“去蔽”,诚哉斯言!我也要为自己的语文教学“去蔽”!

于是,在听课时,我再也不会傻乎乎地跟随教者的煽情表演而心潮澎湃,不会因教者天然的声震舞台的精彩朗诵而自叹弗如,不会因学生离开文本的高谈阔论而竖起大拇指,不会因幻灯片的精美绝伦而眼睛发光,不会因教学设计流程的滴水不漏而忙不迭地记录,不会因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而心生敬佩,不会因教师挥舞着道德大棒而战战兢兢。相反,我更关注的是,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老师想教什么,事实上教了什么。是不是在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我冷静了下来。那些被我搁置一边的落满尘灰的传统文字,似乎又在低低地呼唤我,让我找到语文教学回家的路;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熠熠生辉,高山仰止,在大师的丛林中,我小心地捡拾,细细地玩味,一个不起眼的石子中,也折射出一番大世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育,期待语文教育能实在、简洁一些。我的启示就在于:借助语言文字,抵达学生的心灵世界。我揣摩着名师们文本教学解读的一个个细节,咀嚼着一字一词一句中言简义丰的魅力,欣赏着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不着痕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甚至,课堂上的一个瑕疵的处理、一个缺憾的修补,都是那样的自然可亲——语文课,是这样的实:厚实、扎实、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