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了解孩子竟成了教育的大问题

(2015-05-04 15:09:12)
标签:

育儿

了解

分类: 家长学校

了解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现在的大问题是,家长不了解孩子,老师不了解孩子,然而他们都以为最了解孩子、最懂孩子。

《成长的秘密》这部纪录片的家长发现,原来自己对孩子的世界竟然那么陌生!

知名纪录片导演、北师大教授张同道以纪录电影《小人国》和18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神秘世界。这一“世界”的“神秘”至今仍让很多看过该片的观众们震惊:我们原来是那么不了解我们的孩子!

教育方法有许许多多,但是自由放养与严格训练是两极端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对孩子天性的完全释放,但他们可能要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规范中吃尽苦头。另一种则是对孩子快乐童年的束缚,但他们可能就此拥有升学甚至就业的一路绿灯。现在更多的选择是两种方向兼而有之,既担心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又害怕我们的孩子不能在这个社会中一步步找到好的人生位置。

张同道说:“我无权也不想对这两种状态进行高低好坏评判,我只是想把它们一起展现出来,引起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我们现在大多数的父母,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真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吗?

看中央台的“超级保姆”“宝贝一家亲”,看到那么多的育儿困惑,真的有时候挺痛心,孩子的未来都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我们做父母的是否该反思一下: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吗?孩子的未来真的可以依靠上辅导班、上名校、上各种特长班决定吗?你的投入是否和收获成正比呢?

在“宝贝一家亲”看到北京那个为了自己的梦想,“精心”打造4岁的女儿,让那么小的孩子,天天忙碌于各种特长班,孩子是没有选择的,只知道妈妈高兴,她就去做,而妈妈面对专家的劝阻,不予接纳,仍然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真为这个孩子痛心,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是她的灾难,更为这个母亲感到羞耻,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会科学育儿,做明父母是多么重要!

家庭教育在关键时期的关键行为至关重要:在关键时期做对了,孩子肯定就会向着一个成功的方向发展。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父母过度担心让孩子“无为”“无序”过度保护让孩子“无能”“无用”过渡溺爱 -- 让孩子“无情”“无责”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责任,父母义务就是养育孩子,这个责任是不能转嫁到任何人身上的,如果父母不负起自己的责任,孩子肯定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出现令你烦恼的问题。

 

 过《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片教师发现,原来自己对学生的世界竟然那么陌生!

当看到片中的主人公伊夏调皮、贪玩,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学习时,当看到伊夏的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为此感到头痛,严厉斥责批评时,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哪怕我们的班级中没有那么“严重”的学生,那么影片中的伊夏至少是这类“差生”的集中体现。

可是,当我们总埋怨学生这个“不认真”,那个“差”时,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呢?影片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展现了伊夏的心理状态,他的种种幻想简直不可思议,可在伊夏的脑子里却是真真实实的,其实,并不是他不想认真,而是他患有学习障碍,无法正常思考和学习。直至碰到了真正懂他的老师,切实帮助他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帮他找回了自信,他才获得重生。

 而反观伊夏之前的老师,他们似乎各个面目可憎,但我相信这些老师也是想让每一个孩子跟上学习,也愿意付出必要的帮助,只是他们并不了解伊夏,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最后只剩下冷眼训斥而已。而伊夏的妈妈,更是深深地爱着这个总是闯祸,总是被别人说不行的小儿子,只是妈妈也为他付出了很多,却始终不见伊夏的丁丁点点的进步,最后只能伤心叹息。

伊夏的悲剧是因成人不了解他而无法得到成人的帮助和引导,而伊夏的幸运也正是遇到了一位能读懂他的好老师,给了他一系列的特殊辅导,帮助他找回了自己和快乐。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伊夏”许许多多,他们可能经常不被老师和家长理解,尤其是越小的孩子,自我表达能力越差,不被理解的时候就更多了。试想,面对我们自己的孩子和我们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做了那些“面目可憎”的老师和那个无能为力的妈妈呢?

救救可怜的孩子吧,多读书,多学习,多走进孩子,多理解孩子,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我们的教育才能得法,我们的教育才能奏效,不然,你越负责,可能你的孩子和学生会越遭殃。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如果你天天为孩子的问题头疼的话,如果你的教育效果一般甚至无效的话,你不能算了解孩子。如果你的眼里还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的话,如果你的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的话,你不能算了解学生。那么,你的教育、教学就从了解孩子开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