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家庭教育是一种先行教育
(2015-04-17 08:49:59)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校共育 |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发展着,但是中国的高考制度除了题型的改变外,在选拔人才上还是以高考成绩定胜负。多年来,受高考压力的除了学校、教师,还有广大的家长。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元素,家庭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显得相当重要。但是许多人对家庭教育的内涵有误区,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对孩子早期进行学前教育,后期进行补习教育,就是进各种辅导班、提前班,家庭教育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目的,把家庭教育变相为另外一种应试教育,所以,今天很多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双重的学习压力:来自学校的和来自家庭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厌烦情绪越来越重,才出现了那么多叛逆的孩子和学生,我认为是教育的目的的片面性造成了这种现象,而不是有的孩子天生厌烦学习,天生对父母和教师的教导叛逆。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教育系统的正确引导,基本上能沿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这个方向发展,那么除此之外,对学生其重要作用的就是家庭教育。正确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学校教育的先行,是学生良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要早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实际上,在学校出现以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来进行的,学校的出现只是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中去罢了,其根底则仍在家庭教育之中。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所以,做父母的必须有意地提高自身素养,是家庭教育得到良好的实施。
首先要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当孩子在外受到委屈时,正确的家长教育应该怎样?是让孩子也去打别人一顿或自己动手帮孩子出气吗?还是教育孩子跟人交往就是有时愉快有时有或多或少的摩擦,学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原谅别人,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当然,后者才是正确家庭教育。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还应该教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和交际的能力。教导孩子做到的事情做父母的必须自己要首先做到。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人,平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感染孩子,但是可以从平常小事做起,律己而宽以待人,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净化孩子的心灵,能够指导孩子的困惑并且能够解决孩子的困惑,要加强自己的实力,作孩子的榜样。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有一个学生个性很强,特别倔强,无论自己有什么错很少首先认错。但是这个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的感情特别深,奶奶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有一次,他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我原来做的不对,你看我以后的表现。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后来,他妈妈告诉了我原因:有一天,他看见我搀着婆婆的胳膊过马路,对我突然产生了敬意,从此对我特别佩服。这个事例只是证明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长者的一言一行有时能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其次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挖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二十一世后的中国将进入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时代将对我们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一代正在成长着孩子,明天就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代的不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新的不同。二十一世纪的孩子首先要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有独立的见解能力,能够正确对待挑战、对待困难,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能够用平常心对待,良好的心态是做事成功前提。人的成就大小或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依赖两个方面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这些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父母每时每刻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言传身教。同时教会子女如何做人,即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成长为人格高尚、心理健康、自强不息的社会成员。“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也是一项终身的教育。
同时,要做到“家校合作”。有一位作者有这么一句话对我影响很深:愿家庭成为孩子的学校,愿学校成为学生的家庭;愿教师做学生的朋友,愿家长成为孩子的良师。
最后,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必须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的特点。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中国的需要犹甚。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小要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活动空间。有专家给过家长十种教子方法: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他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当然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
孩子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