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指导4:迁移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2015-03-24 11:07:08)
标签:

迁移

迁移能力

分类: 学习方法

学习指导4:迁移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迁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迁移能力的培养就是促进学生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学习的迁移的四中主要形式。

一是知识迁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触类旁通能力;二是方法迁移:变中求宗,同中寻异,授之以渔;三是角度迁移: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四是学科迁移:实现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新的认知与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之上的,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新旧知识的联系越多,迁移就越易产生。有些学生之所以能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往往源于对知识中的这些共同要素掌握得比较好,基础知识学得扎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迁移能力的基石。

 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思维定势

帮助学生克服前概念定势经验定势习惯定势权威定势。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科学史上,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是突破思维定势的结果:达尔文不怕非难,敢于突破圣经》的思想禁锢,发表了物种起源》,终于从一个特创论者成为了进化论的奠基人;袁隆平突破了水稻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的传统观念,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最后终于用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等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造就不了天才和发明家的只要放弃蝉蜕,就能长出飞翔的翅膀;只要你敢于突破种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就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惧怕权威,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如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由点到面的分析问题)、辩证思维(从整体考虑问题)、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发散思想(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直觉思维(凭直觉产生思维的顿悟),等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体验到“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具有解答各种简单问题的现成知识和经验,却不能独立地分析、解决新问题。比如,将一个综合题分解成若干简单题,学生解答起来一般不成问题;但要求学生独立地解答一些综合题,就感到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学习还离不开人的概括与综合能力,所有学习中的迁移都必须通过概括与综合来实现。一个人知识、经验的概括性越强,迁移范围就越广。教学研究发现,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或处理很多生疏的问题;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能力越强,就越能揭示未认识的某些类同的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迁移,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迁移过程中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或理解当前的新事物。

分析是指把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或者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及不同的联系或关系。例如,把某株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等部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解为认知、情绪与情感、行为、自我调控等方面。分析可以在不同层次和水平上进行,对个别事物进行分析属于低水平,对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则属于高水平。

抽象是在区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非共同的、非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把共同的本质特征及联系抽取出来,而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及联系的高级分析过程。例如,人类个体虽然在种族、语言、肤色、性别、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人都能够使用语言,都能够进行思维和从事社会劳动,这些是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把这些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与非本质特征相区分,舍弃非本质特征,就是抽象。

抽象与分析的区别就在于所指向的范围不同。分析是对个别事物的个别要素的认识,抽象则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要素的认识。分析与抽象是实现迁移所不可缺少的认知成分。

 综合就是将分析得出的个别事物的组成要素联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例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通过对课文各部分的分析,找出各部分描写或论证的主题、写作特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篇文章进行综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及写作特点。

 概括与抽象对应,是把抽象出来的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要素联系起来,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概括也是一种综合,由于它是对一类事物的认识,因此它是一种高级的综合。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几篇说明文之后,通过分析、抽象获得了有关说明文写作上的共同的、本质的特点,如说明的顺序、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对说明文的写作加以概括,从整体上把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在迁移过程中,不但要分解出不同经验的构成成分,抽象出新旧经验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而且还要对这些经验进行综合或概括。通过综合,对不同经验产生完整的认识;通过概括,对新旧经验间的本质要素产生整体认识,这样才能实现迁移。因此,综合和概括也是学习迁移产生所必需的认知成分。

 四、迁移的产生与教师的教法密切相关

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灵活。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呢?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其一,重视知识的探求过程。学习,即是学生将新知识与其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完全自主地解读教材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建构起一个新的概念,而且这一建构过程是与教学同步进行的。为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知的探求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其二,重视发散思维的运用。在探求结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其三,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在探求结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知识的应用。一般来讲,复杂的事物总是由简单的事物所构成;简单的事物往往作为要素反映着复杂的事物的一些特性和关系,本质上为复杂事物所支配、所约束。为此,我们要依据“简单一复杂”的模式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这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进行知识的引申和迁移。一方面掌握相关的一般或特殊知识,另一方面还可在不同情境(包括问题解决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

其四,强化归纳与概括能力的训练。通过对某类事物的某些个体的研究,找出这些个体的本质属性(或共同特征),再推广到对这类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对几个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寻找相同点,用对比、筛选等认识方法加以去伪存真,最终获得这几类事物共同特征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经过不断的概括、对比、筛选等,师生的认知与思想形成积极的互动。师生的这种互动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的过程。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一是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发展其智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五、迁移的产生与有效的学习方式直接相关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法指导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变换题型和提问方式。采用不同的题型或提问方式来检查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之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培养其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增进其思维的开放性,实现从知识掌握向应用能力的迁移。

巧设综合性题目。综合考虑分散在不同章节内的一些有联系的内容,设置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给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进行归类和比较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引导学生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使之分清异同,提高其辩证思维的能力。

设置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些开放性试题,可以开阔思路,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教师教学还要广泛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以活动教学思想为指导,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或实践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新的形势要求学生学习要突破课本和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破学科的封闭性,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突破问题的唯一性,探索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