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2015-03-12 07:32:47)
标签:

读书

分类: 呐喊.建议

 

——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感

建设学习共同体·读《静悄悄的革命》


在元旦小长假里,静心重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再次审视当下的教育实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几乎是伴随着全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同步和全国的教师见面的,十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改革中所碰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和困难,这本书中几乎都有涉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是具体和明了。我于2003年第一次接触,就被深深地吸引,对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我曾多次阅读,写过好几篇读后感,也曾购买了多本赠送给喜欢阅读的教师。现在手里的这本,是2014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新版。

佐藤学为此书的新版专门写了一篇序,他在序中指出,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实践是高度复杂的智慧实践,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会导致教育政策、教育行为上的偏差。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学习的尊严

在学校中,教与学始终是整个教育的核心问题。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围绕着如何改进教与学的状况、提升教与学的质量而展开的。

教与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只强调其中的部分要素,而忽略了其他要素,都会导致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说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会导致自主学习流于形式;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满堂灌的现象发生;只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忽视现实生活的意义,会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只强调环境建设、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会导致目中无人的教育产生。等等。

教与学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教室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教师也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联系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社会环境也各不相同,因而每个教室里的风景是各不相同的。教与学的基础,是对上述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体认过程,当各要素之间关系和谐的时候,学习就会自动发生,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尊重。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孩子从出生开始所尝试进行的爬行、直立行走、语言、对身边事物性质的理解……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就会发现,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学生在学校里开展学习,同样也当如此。而让学生敞开身心的前提,是教室生活环境所构筑起来的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其实就是要为每个孩子创设这样的安全的、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

能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人,就是教师。佐藤学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上比言语还要基本。在教室里,只需感受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知道其教学的成败。那些在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的教师身边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佐藤学强调,“倾听”是构筑和支持这一关系的核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倾听的关键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要能够听明白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所暧昧地表达的意识或语言背后所指,并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真有趣啊”、“原来如此”等共感共鸣。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在教室里,凡是不好好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

佐藤学强调,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他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在别人面前示弱,涉及到自身的“面子”问题,如果没有非常融洽和谐的环境,人们是不愿意去做的。很多老师不愿意开公开课,很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司空见惯的现象的背后,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结果是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只需在教室里听听他们的声音马上就能判断出来;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要看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就能判断出来。

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维护孩子学习的尊严,是佐藤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的规模就不能很大,同时,应构筑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将“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二、发展性课程

近几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的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化突飞猛进对教育变革的倒逼,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要求学校具有特色、课堂具有创新特质、呵护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表现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就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前面说教与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构筑四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室里最为重要的风景,而生成这种风景的载体,同样也是以学习为中心课程。

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学习。

佐藤学说,所谓学习,就是与教育内容的题材(主题)的对话,是与教室中的或教师、与组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意义的同伴的对话,是与自己自身的对话。

有关学习的弊端,佐藤学的总结也是非常精辟和到位的。他认为,当下的学习弊端之一把学习当“坐”学来组织,只强调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而不借助其他任何媒介。这样的“坐”学,在我们当下的教室中是多么的普遍;弊端之二是把学习看作是仅由个体独立完成的行为。不明白学校存在的重要价值,就是鼓励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们去处理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弊端之三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是在表现学习、与同伴共享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活动。

学习既不是学生个人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他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就是将上述这三种对话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佐藤学认为,传统的课程组织方式,虽然也关注到上述三种对话关系,但是将其组织成“目标·达成·评价”的“阶梯型”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学习经验是狭隘的、划一的,评价也必然是简单的、一元化的。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要着力将上述三种对话关系组织成“主题·探求·表现”的“登山型”的课程,开展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这是课程建设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一谈到主题、探究、表现,教师立刻就会想到综合实践活动,想到研究型课程。佐藤学特别提醒大家,如果你能够一眼就将研究型课程和学科学习课程分辩出来,那么无论是哪一种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是有问题的。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研究型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教与学,不应该有明显的区分。它们的区别仅仅体现在课程的编制上。以现实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就是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个别学科的内容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就是学科课程。学科学习的课程固然重要,但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课程的学习并行起来同步学习,是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的重要任务。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强调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学习,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强调家长和社会资源的协作支持。建设这样的课程,面临的障碍很多,比如学科界限、教室的隔阂、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教师和家长相互不信任、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漠视,等等。这是当下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

三、教育的哲学

佐藤学将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学习、共同发展。这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提供给学习者围绕共同的知识建构目标而进行社会交互的机会,每一个学习者从不同水平和不同角度加入到围绕知识的合作、争论和评价中,并且从中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在形成共同体的共识性知识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感。

佐藤学认为,“学习共同体”这一哲学由三个原理——“公共性”、“民主主义”、与“卓越性”组成。

“公共性”,强调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学习的公共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建设民主主义社会的公共使命而组织起来的。学校如果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或老师,是不会成功的。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要开放一次自己的教室,让大家去观摩,不是为了评鉴,而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

“民主主义”,强调各种各样人协同的生存方式。校长、老师、学生、家长都是学校的主人,每个人都同样有发言权,都可以参加学校的活动,大家结成平等关系,实现各自的权力,承担各自的责任。

“卓越性”,强调永远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内容或资源,永远设定最高的教育目标,选择最好的教科书和教材,不会因为成绩不好、家境不好就降低教育内容、教学水平,永远都追求完美。

依据这一哲学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三个中心任务:第一是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创造。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上课”是以实现“学习”为目的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必须成为“上课”的诉求。第二是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和同伴互助式的教师团队的形成。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尊重教材、尊重每一个儿童,以及对自身教育工作的尊重。在教师之间没有上下级和专家,只有对学生学习权的共同关注和对教师工作的欣赏和认可。第三是家长从“参观学习”到“参与学习”的实现。家长不是学校教育和儿童学习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到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之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支持力量。

 

《静悄悄的革命:课程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佐藤学/  李季湄/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1

pplong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