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育是智育的动力之源

(2015-03-11 14:58:13)
标签:

好文共赏

山东教育

分类: 报刊发文
德育是智育的动力之源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发布时间:2015年3月11日
阚兆成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稍加思考,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在幼儿园里。”科学家又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这些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儿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重要意义。其他与会者也非常认同这位科学家的回答。
       思想道德素养的确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产生经久不衰的前进动力。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应该是培养道德自律的人,即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损人的事。德育的底线是,不损人,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这应该贯穿在所有的学生行为规范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学生才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欲望。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守着道德规范,就说明我们的德育成功了。
      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又是什么?是实现三个转变:从以培养学生形成道德知识结构为重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形成道德能力结构为重心的教育;从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为起点的“说理教育”转变为以提高道德体验能力为起点的“感悟教育”;从主要着眼于“结果”的道德教育转变为主要着眼于“过程”的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要满足两个主体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德育创新要满足两个主体的需要:一个是社会主体,一个是学生主体。德育的超越性还应摒弃我国传统德育中业已存在的弊端。例如:轻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责任教育,而一味强调无私奉献;轻视以个人为利益主体的诚信教育,而一味强调集体荣誉;轻视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意识的培养,而一味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等等。
       为什么许多学生身上出现厌学、偏科、成绩不好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生没有梦想,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把学习当作责任和担当,学习动力不足。当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与个人的成才、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这时候,就会产生不竭的动力,就能走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健康轨道。因此,我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动力之源。
(作者单位:泰安市教育局)
好文共赏http://www.sdjys.org/file/second.asp?titleid=20153113353&typeid=0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