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10月30日电(记者周润健)“您认为父母应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抓孩子的学习了!”
“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花钱,上重点校,这样就保险了;请老师辅导;还有他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做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候还给他默单词、默生字、辅导他写作文、出算术题什么的。”
这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在刚结束不久的天津市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期间在做咨询时与专家的一段对话。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这位母亲的回答,可以说代表了相当多的父母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拐杖”、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关颖表示,父母角色的这种错位有三大危害。
一是“扬短避长”“强己所难”。一些父母尽管为孩子付出得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强己所难”。虽然有的父母从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暂时现象中尝到过为之付出的“甜头”,但却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是制造了孩子社会化障碍。由于父母过于注重孩子学习,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家庭帮助他们社会化的责任。比如有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就这样,在父母们的不经意之中孩子成才成了泡影。
三是“受累不讨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替孩子做了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了孩子体验生活的许多机会;另一方面,也不顾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替孩子作了许多本该由他们自己作出的决定。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是一种人生权利的剥夺。
不少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以及一味地抓学习而束缚孩子手脚的种种做法相当反感。结果形成了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抵触的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调查问卷显示:近7成父母自认为家庭教育失败
天津市妇联与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位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父母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在本次调查中,有68.1%和1.1%的被访者说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和“不称职的家长”,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家长”和“称职的家长”的只有2.1%和3.9%,另有24.9%的人表示“不好说”。
点评:全国的家长似乎开了一个全国代表大会,异口同声的说“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其他就万事大吉了”,孩子的人格培养、社会化训练和劳动锻炼,都无一例外的被抛在了脑后。真是民族之大不幸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