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语文教学习题化是自掘坟墓【原创】
(2015-01-10 06:15: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考量教学质量按分数说话,让老师想尽一切办法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就业凭分数决定成败和门槛的高低,给学生套上了一道紧箍咒,绝不敢放弃对高分的追求。为了能够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获取考试最高分数,部分语文老师抛开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干脆在课堂教学中少讲或者干脆不讲,用书店或者书商提供的配套练习题搞起习题化教学。这样的情形大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说实话,语文教学习题化很有实效,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任你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或者是一首意境高远意蕴无限的诗词,专门在学生身上发财的书商,就有本领高价雇佣名师按照考点抽筋撮要,列出其中的知识要点编成练习题。这些名目繁多的教辅材料给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学生不用阅读原文,按照做题规则和技巧,轻松拿下练习题,获得一个高分。
有例为证,课改后的“语文考试说明”宣布要考查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这让部分填鸭式细化教学的某些老师有些惊恐不安,因为他们一贯坚持“做题为先,习题化教学”,从不鼓励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他们很担心这十多部文学名著的阅读会占用大量的做练习题的时间,影响考试取得高分。很快他们的担心就是多余的了,出版社“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学习,适时按照考试说明,罗列出这十几本名著的“考点”,编纂成习题集,并承诺说不要完整阅读原著,只要把这些题目做出来,完全可以对付考试。于是学生人手一册,题海拼搏一番就轻松搞定。
这样一来,形质优美的文章被条分缕析的考试知识点肢解成对应的练习题。什么主旨立意、写作意图,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什么卒章显志、语言生动形象,只要按图索骥就能够作答得分。整个的学习就好比“鸭子吞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学生对课文或者文学名著只有零散的记忆残片,从中获取的文化滋养也是模糊不全的。某校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有题曰:“蒋干到江东去的目的是什么?”有的同学竟回是答“去中计的”,令阅卷教师捧腹而感慨万千:生动泼意蕴丰富的语文到哪里去了?!
从前,大家都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可现今的学生在学校里未必是读书,而是在题海里苦苦挣扎,除了少数学生能够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对大多数学生 来说是漫长的煎熬。从早到晚,学生都在不停地和各种题目打交道,手写僵硬了,眼睛高度近视了,身体孱弱了,理想志趣泯灭了。有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我们的阅读教材,完整阅读需要半年,深刻理解甚至需要一辈子,但是背下我们的习题指要,框架好知识结构,掌握做题的方法,形成做题解题的能力,考试通吃,一定会有好成绩。”语文教学退化到如此地步,引人深思。
根据语文考试说明从文章中抽出应考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编纂成练习题,作为检测和巩固文学阅读效果的方式无可非议,但是把语文教学简化成仅仅是做练习题,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目光短浅之为,是急功近利的自杀式教学。学生无暇也没有机会大量阅读文学原著以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白白丢失了最宝贵文化财富。走向社会工作时就会有“在学校里读的书太少了,光是埋头做练习题了”的慨叹,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恨。
语文教学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这是文学阅读所必须的,是阅读和理解的基础。把语文课教学演绎成“千人一面”的习题形式,规制成僵硬死板的“应考八股卷”,则丢弃了文学的美感和内蕴,毁灭了文学的整体形象,是自掘坟墓。它所伤害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本身,还会降低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这并非是危言耸听。